■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618”年中购物节期间,从线上购物平台到线下门店,不少美妆品牌“火力全开”,引发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潮。美妆消费的热潮也带动了文物关注度的提升。在萧山博物馆,不少市民游客因为好奇千年前的粉盒(古代化妆盒)长啥样,特地赶来参观了解。
就这样,一件件平日里不算起眼的粉盒,在市民游客的围观中,收获了一波热度,成了当下萧山博物馆里的“显眼包”。
说起文物,大多数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其作为博物馆展品会被展出。而大多数文物也的确如此,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的展柜里,等待市民游客前去观赏并了解背后的历史。但近年来,随着部分文物的“火热出圈”,让更多人开始思考,文物偶尔蹭热点,是否能让其更好地焕发新活力?
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以近期洛阳博物馆内爆火的一件青铜器展品为例,最初是因为有游客发现该展品外形酷似当下火爆的国产潮玩Labubu,并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上,迅速引发大量网友围观,随之而来的后续影响,便是更多人想要了解该展品背后的历史,进而有更多人知道该展品其实是春秋时期的铜当卢。当卢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马饰之一,装饰在马头颅中央,堪称“门面担当”。
当卢也从偏小众的马饰文物,一时间成了大众知晓率极高的网红文物。以此来看,让文物快速“出圈”的快速路径,蹭热点算得上一条。
这次铜当卢和Labubu“撞脸”,不少网友感慨“老祖宗的审美超前”“中华文化还是太全面了”,有不少人主动去了解该展品,甚至去线下博物馆现场参观。这其实正好印证了文物依旧有广大的受众,即便是千百年前的产物,但到了如今这样的新时代,依旧有大把的人想要去追寻去了解。
随着展品铜当卢的“出圈”,洛阳文旅也抓住了这次流量,快速发布推文介绍,除了Labubu以外,洛阳其他的“显眼包”文物,在让“流量”变“留量”上也下了功夫。
事实上,不少地方的文物都有过类似“出圈史”,因为蹭上了热点,一下子就被更多人看见。萧山拥有八千年跨湖桥文化,萧山博物馆有大量馆藏文物,涉及陶瓷、书画、金属、玉石杂件等类别,其实有大量的“出圈”突破口。
大胆设想,博物馆是否可以尝试从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出发,又或是用与当下时尚热点相联系的文物作为破圈契机?或许萧山本土文物和真正意义上的火爆“出圈”,只差一件令人过目不忘的“显眼包”文物展品。或许借着这样的契机,发现萧山文物魅力的人会越来越多,也会有更多人来萧山体验“博物馆奇遇记”。
文物能蹭上热点,除了让人感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引发更多人对文物产生兴趣,更重要的还是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上的新突破。
我们常说,要让文物活起来,应该先让文物“火”起来。有了关注度,才能让千百年被时光保留下来的文物,更好地释放活力,并赋予其更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