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从展柜陈列到融入生活,非遗如何在年轻人的接棒中,成为生活中流动的文化盛宴?
近日,萧山发布了“非遗青年领衔计划”,区内14位“既懂技艺又懂市场”的青年,用新思维、新技术助力非遗传承。这是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生的萧山答案:当青年将古老技艺植入当代审美习惯与消费场景中,非遗也就从保护对象转变成为生活的具体场景。
之前,不少非遗囿于地域,总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如今,在各类现代传播手段的加持下,非遗在青年手里有了不一样的发展途径。
比如,本土网红“萧山小朱”将非遗带进直播间、搬上短视频平台,让萧山非遗从老百姓“听说过”变成“我知道”,也在直播销售中将匠心技艺变现。再如,在2025中国非遗春节联欢晚会上,幕后团队用科技让叶问与AI算法在数字飞檐下隔空对招,呈现对岭南武脉的深情叩击。这些做法都构建了非遗传播新业态,让“不可见”的匠心变得“可触可感可传播”。
非遗以人为传承载体,若无系统化传承,非遗将成无源之水。在非遗的传承长河中,许多项目都因脱离现代生活场景而面临市场萎缩。
在另一个维度,萧山区楼塔镇中心小学校长楼晓城的实践,则展示了非遗在教育传承的新路径。他以“楼小民乐一台戏”为核心,将“楼塔细十番”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训练中,形成一台60分钟左右时长的表演节目。学生在校内外的技艺展示中,提高了演奏水平和学习民乐的积极性,扩大了学校非遗工作在家长和社会中的影响力。
此举解决的是“年轻人为何要学”的根本命题。当非遗不再是浮光掠影的课外点缀,而是成为校园课程的有机组成,年轻一代成就感不断增加,从“被动继承”转向“主动拥抱”,教育破壁便水到渠成。
“非遗青年领衔计划”中,滕央央的《茶歇时间经济学:碎片化场景的茶点文化增值模型》和吕江南的《老大昌酱品技艺研学推广》等项目,都是对非遗场景的一次解构。茶点文化既是对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也满足了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从发酵到调味,学生在制作中感受酱品技艺的精妙工艺。这些项目的本质,是对非遗的场景再造,将非遗转化为生活美学,重续其服务当代的实用价值。
可以看到,青年将新技术、现代思维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绝非生硬嫁接,而是让古老技艺真正开出新的时代之花。期待这种传承越来越广泛,更多非遗融入我们的生活肌理,成为涌动在当代生活脉搏中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