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蒋超
头顶,警用无人机体系勾勒智慧防线;指尖,数字化平台快速反馈社区隐患;眼前,预警模型精准锁定重复警情……近日,一场关于“AI+社区警务”建设的工作座谈会上,萧山警方展示了一个“守护‘无声’,安全‘有感’”的场景。
如今,许多“黑科技”应用在一线执法执勤中, 为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赋能。比如,萧山公安利用无人机,快速抵达现场处理轻微交通事故;数智广播“耳聪目明”,可对车辆违停、噪声扰民等十二大应用场景进行全天候感知,即使警力未到,效果依然“在线”,通过“警小爱”警务微信平台,群众可以享受“零次跑”解决“N个问题”,“口袋警察”变得具象化……
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正是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基层警务,推动警务模式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
不难看出,下好智慧公安“先手棋”,是“科技兴警”的必由之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AI并不是万能的。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一方面,AI+大数据的助力,能显著减轻一线民辅警的工作量,并提升警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AI的算法逻辑在需要人情判断的场景中,无法进行复杂的社会互动和情感判断,并不能对传统警务进行简单替代,而是更类似于一个辅助的角色。
如何让智慧警务有“智”感,更好地发挥作用,还能具有温度,无疑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萧山公安的探索中,运用AI技术为警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做“加法”,正是一场让“技术理性”与“治理温度”深度融合的“社会实验”——开发实用性强的警务助手,为社区民警日常工作提供支撑;自动生成检查清单,明确重点内容与标准,确保社区工作规范高效;建设“萧警知乎”警务实战搜索,汇聚1.3万条公安业务信息,成为一线执法人员“掌中宝”……
社区虽是“方寸地”,却有不少“大文章”可做。当“机器人警察”上岗、“空中奇兵”巡逻拉满群众安全感时,我们也要看到,“AI+社区警务”并非公安机关的“独舞”,而应是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响乐”。当科技的温度转化为民生的温度,带来的不仅是新质战斗力的跃升,更是守护这座城市安全韧性的强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