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最近一段时间,不管你看不看足球,大概率会刷到“苏超”。
“苏超”全称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参赛队是人称“十三太保”的江苏省13个城市队。这项地方性的业余赛事,办出了不输全国性职业赛事的热闹劲。据江苏省体育局统计,“苏超”目前已吸引了超过18万名球迷涌入各个城市现场观赛,堪比职业联赛的上座率。
在“苏超”的带动下,江苏各地文旅部门纷纷推出观赛旅游套餐、城市IP展演等活动,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增量。据统计,6月2日至6月8日,江苏省内景区预订同比增长305%。
近年来,各地在打造文体旅“爆款”项目上不遗余力,“苏超”可谓是又一个现象级的“爆款”。那么,“苏超”火爆出圈的秘诀是什么?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苏超”能够火爆的基础,就在于其草根性质和社区化。更直接一点说,就是有群众基础,加上成本低。“苏超”球队以城市命名,球员则来自各行各业,包括教师、学生、快递员、程序员等,属于“全民足球”模式。城市球队对本地市民的号召力自然不用说,谁不愿意为家乡球队呐喊助威呢?加上足球天然就具有“社区凝聚核”的功能,能够迅速促成本地居民的团结,“苏超”的群众基础相当不错。同时,业余比赛带来的亲民氛围和低廉票价,也吸引了更多市民参与。此次“苏超”,一场比赛的票价从免费到二三十元都有,看球成本相当低。特别像常州队推出9块9门票,还送一份炒饭。看球还管饭,称得上贴心了。
地域梗则是“苏超”出圈的关键。众所周知,江苏号称“散装大省”,“十三太保”谁也不服谁,向来是网友津津乐道的地域梗“富矿”,如今伴随着激烈对抗的足球比赛,球迷们你来我往互爆地域梗,“没有人情世故,全是恩怨”,既增加了比赛的看点,又在梗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引领了潮流。因此,“苏超”迅速出圈,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也并不让人意外。
但是,这不等于说,“草根体育+地域梗”就是我们要从“苏超”抄的作业。看到别人的模式很成功,就不顾自身条件,一窝蜂地跟风复制下一个“苏超”,都来玩地域梗,这无异于邯郸学步,很难有成功的可能。不难发现,“苏超”火爆出圈的秘诀,都是其本身的特质,如江苏省的足球发展历来就比较不错,很多市民都有多年看球的习惯;而“散装大省”的地域梗文化,更是独一份,是其他地方完全无法复制的。
因此,我们从“苏超”学到的第一点,就是一个地方要发展文体旅事业,做相关项目,还是要因地制宜,从本地特点出发,找准自己的优势。如群众体育基础较好的地方,就可以开展相应的赛事,当然不一定非要是足球。
第二,发展文体旅事业,要有包容性,鼓励探索,允许试错。同时,也要避免“唯流量论”,办什么事情都从流量出发,一门心思想制造个大热点,这样未免太过急功近利。事实上,如今“苏超”的火爆,赛事运营方也是没有想到的。他们的初衷,只是办一届城市足球赛,探索基层体育的发展。至于“苏超”能不能火,火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持续火下去,这些都不是人为可以控制的。踏踏实实去运营赛事,进而将赛事商业化、常态化,这才是该做的事。
第三,要有比较宽松的舆论氛围。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冒犯的艺术,地域梗尤其如此。“苏超”通过地域梗火起来,宽松的舆论环境功不可没。所以,只要是不涉及公序良俗,适度的“玩梗”还是可以包容的。“泼天的富贵”可遇不可求,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包容,或许就能带来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