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传承不妨开辟新思路

  ■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在萧山,国家级非遗项目“楼塔细十番”在一众非遗项目中很有分量。不仅是因为其拥有“国家级”的认证,也因为其作为一种民间器乐形式,表演时需要多位民间艺人共同参与,非常隆重。

  一般来说,“楼塔细十番”的演奏内容以古典曲牌为主。但在最近楼塔镇中心小学“民乐一台戏”的舞台上,“楼塔细十番”的演奏内容让人倍感意外。20多位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民间艺人,演奏起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插曲《就是哪吒》的旋律,引爆全场。

  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楼塔细十番”,也可以演奏时下最热门的动漫IP的乐曲,让人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新思路。

  为何这样的演出场景会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这也与“楼塔细十番”的传承有关。

  首先,这所学校来头不小。作为浙江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学校早已把“楼塔细十番”融入课程教学,不少学生都参加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此外,不少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对这项非遗艺术很感兴趣。“楼塔细十番”在楼塔镇中心小学演出,学生中的受众群体比较广泛。

  其次,想让年轻一代主动接受这样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选择用一些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作为突破口,的确效果更佳。

  今年,随着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热度飙升,“哪吒”这一动漫IP形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拥有不小的知名度,而其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内核也收获了该群体极大的认可。用“楼塔细十番”的形式去演奏《就是哪吒》,可谓是抓住了台下观众的兴趣点。

  事实上,任何一项非遗项目的传承,都离不开年轻血液的注入。如今,说起“楼塔细十番”,或是观看该非遗项目的演出时不难发现,台上的演出者们多数有些年纪了。这也意味着,发掘更多的年轻人传承这门艺术,迫在眉睫。

  近年来,各类非遗项目都在努力寻找迎合年轻人需求的方法,这是值得鼓励的传承新路径。就像总是演奏古典曲牌的“楼塔细十番”,也能演奏令人既倍感意外又欲罢不能的动漫旋律。这并不是非遗项目“变味了”,而是该项目与时俱进的发展。所以说,非遗项目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老一辈的技艺和经验,而是在准确掌握技艺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时代内涵和全新活力,让其能够在时光打磨中更具有生命力。

  如今,萧山正在打造“青年向往之城”,在这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里,非遗的传承不妨多找些年轻一代喜欢的角度,多用一些年轻人容易接受的形式。当非遗项目有了越来越多年轻力量的注入,又何愁难以传承发扬?

  当然,非遗项目的传承,不是偶尔“潮一下”就等于传承了,需要的是“时常创新”“不断尝新”,相信如此坚持,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非遗项目,都能生生不息、续写新篇。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非遗传承不妨开辟新思路
这样的“文字游戏”该休矣
让“反向探索”唤醒乡村宝藏
我们该从“苏超”中借鉴什么?
招工骗局
游乐园入园门槛也需“适老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