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植物染,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经过提取、制液、上色等一系列工序在织物上进行染色的工艺。
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匠人刘雪菊以莲子壳、茶叶枝等农业废弃物作为染料来源,用植物染技艺制作工艺品,并培养当地村民为技艺传承者,探索植物染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条“反向探索”的乡村振兴之路——挖掘被忽视的“乡土废料”,并将资源、技艺、人才与生态紧密结合,变废为宝。正如刘雪菊所说,“乡村遍地都是植物,用当地的植物、文化和人,拉动当地的经济振兴,这就是植物染产业化的答案。”
“反向探索”的本质,是重塑对乡村资源的认知,并将之链入产业之中。
著名竹乡浙江安吉,利用毛竹加工废料,其使用场景覆盖民用到工业的多个领域,创造“一根毛竹吃干榨净”的绿色传奇;福建屏南修缮破败的乡村民居,使之成为艺术、文学、影视、动漫的发生地与输出地。
这些实践都印证了一点,当乡村蕴藏的宝藏被发现、被利用,走出差异化的乡村共富之路也将是必然。
“反向探索”的活力,来自人的赋能与扎根乡土的向下生长。
刘雪菊免费开设的植物染培训班里,学员已能独立完成作品,在工坊售卖。十位结业学员就像十颗“种子”,从乡村汲取养分的同时,也从乡土文化的旁观者转变为乡土故事的讲述者,推动乡村焕发新活力。比如,在谢家村长大的返乡社工谢诗笑,感受到家乡的草木之美后,就想着搭建平台,将植物染技艺发扬出去,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
当然,“反向探索”的可持续性,更在于建立符合乡村发展的产业生态链。
刘雪菊构想了“非遗+文旅”的生态链,以植物染为核心,横向展现“农业废料重生”的循环模式,纵向打造文化体验的研学路线。这种模式在成都漆艺传播中已经得到验证:成都漆器生活体验馆以“漆艺传承+日咖夜酒+研学体验+文创零售”的多元业态,成功构筑起传统与时尚共生的文化生活坐标系。
可见,当乡村资源真正嵌入到完整的产业链之中,乡村经济才具备了自我造血的能力。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模式还扩大了参与者的范围,将“单向传播”扩展到了“沉浸共创”,所有游客都可以成为乡土文化叙事者。
在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刘雪菊唤醒草木与乡愁,织进时代的经纬,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承,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田间地头绽放。
这也是“反向探索”给予时代的一次启迪:乡村是等待被唤醒的宝藏。我们要俯身大地,找寻出能变废为宝的乡村资源。当土地深处的基因被重新表达,自然能让沉睡的宝藏真正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