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样的“文字游戏”该休矣

  ■本报评论员 蒋超

  近日,话题“白象多半桶方便面的多半是商标”登上热搜榜第一,引发广泛关注。

  原来,“多半”实际上是商标,并非重量多了半袋。随后,白象发表道歉声明解释称,“多半”商标申请注册的初心,是为了与常规分量产品做区分。不过这个道歉声明仍然遭到了网友质疑,白象不得不再次发表声明称,决定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后续终止使用“多半”和“多一半”产品名。

  白象的这一“背刺”消费者的行为,也勾起了不少网友被商家绕进“文字迷宫”、掉进消费陷阱的“踩坑”回忆。

  近年来,市场上的“心机商标”屡见不鲜,从“壹号土”猪肉,到“树上熟”水果,再到“山里来的土”鸡蛋,商家通过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等玩“文字游戏”方式,将商标变成了误导消费者的“陷阱”,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而白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向来比较正面,居然也干出这种耍心机的事,颇有“多年老实人突然偷奸耍滑”的巨大反差感,这也是网友反应这么大的原因。

  本应写得明明白白、童叟无欺的商品标识,如今却被精心设计成了商标“迷局”,这无疑是用文字游戏模糊法律边界,以包装艺术消解诚信底线。究其本质,这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在规避商标注册限制的同时,诱导消费者产生误解。商品还是那个商品,换个商标,身价立马就上来了,商家也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然而商业之道,最重要的当属讲诚信。这种建立在欺骗消费者之上的营销手段,如同在沙滩上搭建的城堡,看似壮观,实则经不起一丝波浪的冲击。不管商家如何解释,利用商标与商品特性“打擦边球”,进行误导性宣传和营销,就是在欺骗消费者。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行为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一些企业通过“心机商标”获得短期利益时,另外的企业可能也会效仿,长此以往,整个行业的信誉将受到严重损害,消费者对市场的信心也将逐渐丧失,这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将是灾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治理“心机商标”乱象刻不容缓。相关监管部门应建立误导性商标查处常态化机制,行业协会应推动制定商业伦理公约,禁止更多的经营单位利用商标制造认知偏差。特别是对于违规商家不但要严格执法,而且要加大惩罚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让其守法经营。

  在这个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企业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这也提醒广大企业,如果玩套路、以擦边商标收割消费者信任,恐怕最终会被市场淘汰。毕竟,合理合规的商标策略和踏踏实实的产品营销,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密码”。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非遗传承不妨开辟新思路
这样的“文字游戏”该休矣
让“反向探索”唤醒乡村宝藏
我们该从“苏超”中借鉴什么?
招工骗局
游乐园入园门槛也需“适老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