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音乡情

大咖走过我家乡

  ■黄建明

  一些人走了,又有一些人来了,一茬接一茬,来来往往,偶尔一回头,发现这些史上的“大咖”们,有意无意,成就了家乡的高光时刻。

  万物老了,便有些沧桑。

  罗墓坂的老,罗墓坂的沧桑,就像是一张张黄色飞扬的树叶,虽已枯萎却又承载着美好。

  罗墓坂很老,老得仍充满青春活力。

  村落最美的是自然,自然的景观,自然的文化,自然的风俗习惯。当然,还有那些自然的人。

  故乡的那些人,脾气不相同,性格不相同,留下的典故也不同。

  罗墓坂捕鱼有点来历,史上传下来很多传说和故事。明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罗隐诗谏故事:五代十国时期,钱王为敛资聚财,征收了名目繁多的杂税,他还规定,西湖边的渔民和在钱塘江上捕鱼的渔民每天要缴纳鲜鱼,以供其宫廷享用。因其住所系以前做节度使时的宅邸,便称这种额外税收为“使宅鱼”。当时的钱塘县县令、大诗人罗隐看到百姓深受“使宅鱼”之苦,想劝谏又苦于没有机会。不久,钱王召见罗隐,拿出一幅《蟠溪垂钓图》,说要和罗隐吟诗唱和。罗隐见画的是姜太公吕望于蟠溪直钩钓鱼的故事,灵机一动何不诗谏?于是当场口占一绝:“吕望当年展庙漠,直钩钓国更如何?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钱王听罢,沉吟半晌,忽而开怀大笑道:“你用心良苦,令朕感动。连姜太公都怕纳‘使宅鱼’,看来,朕得把这鱼税免了。”当即下旨免去“使宅鱼”。

  我的乡民感念其恩,等到罗隐去世后,就在浦阳江边造了一座衣冠冢,诗歌的脚从此就留在了浦阳江,这可以从历史文献中看出来,明万历《绍兴府志》说:“罗隐寓居萧山卒,墓在许贤乡。”对此,《萧山县地名志》记载得比较详细:罗隐,余杭人,一说新登人,曾为钱塘县令等官,有诗集十四卷,后隐居萧山,墓在许贤乡(现为义桥镇),葬地为罗墓坂。据村里的老年人讲,罗隐墓在庙龙池畔,考究、气派,青石扣的墓穴,整齐而又灵活的布局。墓穴两旁有石狮、石马各一对,肃穆严整。每当清明时节,本村渔民便会前来祭祀罗公。可惜的是,1958年“一平二调”时,抬走石板,挖走松柏,移走石狮石马,墓地被平整为耕地。后有村民在庙龙池洗澡时摸起一块碑石,上有刻字,据说是从罗隐墓穴遗下的,真伪未知。在罗墓坂,流传着许多有关罗隐的故事,可见罗隐在罗墓坂的地位,而这个村庄虽已改名,但我们村里人仍习惯称这里为“罗墓坂”。

  往前溯1600多年,有一位名人也上过寺坞岭,这就是伍子胥。伍子胥自楚奔吴后曾在建德乾潭“耕于野”,独创菜肴茶香虾。数年后他跟随吴王阖闾溯江而下,坐船经过寺坞岭山系的末梢老鼠尾巴时,发现江边山体陡峭,好似一座石门,便停船上岸休憩。寺坞岭的茶和富春江的虾,顿时勾起了他的食欲,于是,他教江边的村民做茶香虾。伍子胥远去了,茶香虾却留了下来。

  罗隐过后130年,张夏来钱塘江治水。罗墓坂在上世纪50年代前是没有江塘的,因此受淹是常有的事。罗墓坂东有一座庙,名西国,相传由当时著名的孝子许询12世孙许贤相公许伯会题写匾名,取“固若金汤”之意。面对汹涌的江河,无情的水灾,于是产生了水神崇拜,所以临江一线堤畔广建寺庙,供奉张夏等各路水神,俗言“沿江十八庙,庙庙祭张公”意在于此。由于史志的简略与缺失,导致西国庙与张夏的关系非常模糊,当时的历史画面或场景,只留存于史志条目,或地名留存,一直没有发现具体的文献支撑,留下了令人着迷的历史“谜团”。

  黄公望79岁高龄创作《富春山居图》之时,想不好落笔,当他到寺坞岭登高远眺,看到三江口的雄伟气势后,心中顿时有了构思,寺坞岭从而成为《富春山居图》的卷首实景地。山水之妙,诗画之韵,小小村落的“网红之旅”因此盛大开启。

  与黄公望同时期的朱元璋,兵败在寺坞岭练兵,传说朱一杯好茶下肚,顿觉喉舌甘爽,心清目悦,眼前的困境在他的眼里早已不值一提:“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从此他养精蓄锐,从寺坞岭的古道起步,走出人生的阴霾。等到朱元璋成就帝业后,将其作为朝廷贡品,年年上贡。

  一些人走了,又有一些人来了,一茬接一茬,来来往往,偶尔一回头,发现这些史上的“大咖”们,有意无意,成就了家乡的高光时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乡音乡情~~~
~~~湘湖诗会
~~~
背包揽胜~~~
~~~朝花夕拾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文化 悦读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大咖走过我家乡
我熟悉水仙桥的笔画
藏在米粒里的暖
难忘天界之旅
湘湖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