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2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合教育 让每个孩子从“融”生长

  金惠幼儿园的“惠能·融合中心”

  南阳三幼资源教室

  金廷幼儿园感统空间

  ■文/摄  记者  王俞楠  实习生  沈雨田

  通讯员  郎露寅

  当下,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特殊”的孩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

  如何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够公平而有质量地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融合教育,成为当下特殊孩子家庭的民生期盼。

  什么是融合教育?简单来说,也就是尽可能将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安置在同一教育环境中,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成长。

  在萧山,向融合教育进发的脚步,已坚定地走了40年。今年,萧山融合教育实践更是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努力呢?

  从“特殊”变成“特需”

  打破“贴标签”的固化思维

  如今,在萧山校园里对“特殊学生”的认知和认同发生了变化。从看见“特殊”变成了满足“特需”。

  这样的改变,有两个原因。

  “说起‘特殊学生’,第一反应你会想到什么?”区特教教研员邵立锋抛来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自闭症孩子“无法交流”的隔绝感,仿佛与世界隔着一层透明屏障;是脑瘫孩子 “行走困难” 的艰辛,每一步都要比同龄人多付出数倍力气;是唐氏综合征孩子被默认的“学东西慢”,只因认知节奏与常人不同……“这种‘标签化’的狭隘印象,也悄悄遮住了我们看见他们真实模样的眼睛。”邵立锋说,“即使是特殊学生,每个人的个体差异都是不同的,他们比正常儿童更渴望教育的悦纳与支持。”

  “融合教育,要做的,不是盯着孩子的缺陷加以限制,而是找到孩子的潜能加以扬长。”邵立锋说。

  如今萧山校园的“特需”服务,早已跳出传统认知的边界,延伸到更多有隐性需求的孩子身上:比如受多动困扰、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学生,或是存在学习障碍的孩子。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中间会碰到很多问题。”邵立锋表示,发展融合教育,就是希望让“有需要”的孩子都能被看见、被帮助,把一个个不可能慢慢变成可能。

  虽然只是一个字的改动,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却是,不再强调“与众不同的身份”,而是聚焦“需要适配的支持”,让教育回归对个体需求的尊重与适配。

  为了精准回应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萧山还搭建起一套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教育干预体系。以孩子的实际障碍为原点,以真实教育需求为落点,着力问题导向研究机制,严格推行“一人一案、一人一表、一人一析、一人一解”的干预流程:通过持续的个案跟踪研判,打通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的“大小课堂联动”;研发资源教室专属课程群,为不同需求的孩子定制学习内容;结合案例分析循证破解难题,再以12种滚动式教研形式,不断提升资源教师的专业能力。

  在萧山,每个“特需”孩子都有专属的个别化教育方案,成长档案、训练档案实时跟进,甚至能参与课程调试与个案管理中。资源教师们则严格遵循“每周有活动、每天有观察、每月有计划、每天有记录”的准则,把对孩子的关注落到每一个细节里。

  2024年,我区融合教育率已经达到72.83%,远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成功争创浙江省首批融合教育培育示范区。

  从“有阵地”到“高适配”  校园里多了147个“资源教室”

  1986年,萧山第一个智障学生辅读班在靖江一小成立。

  这也是全省首个农村学校辅读班。

  “最初只是一间普通教室,后来学校一点点添置训练器材。”靖江一小资源教师许丽红翻看着老照片,感统室、家政教室、精细教室、阅览室……曾经的老资源楼,空间虽显紧凑,设施也带着时光印记,却满含着一代代教育者对特殊教育的热忱。

  如今,靖江一小的“安澜融合学园”崭新亮相,成为特需孩子专属的“成长乐园”:康复训练室里,色彩鲜艳的专业感统器材有序排列,跑步机、动感单车等运动设备一应俱全,周边柔软的蓝色软包墙,既保障安全又增添温馨感;教学区中,色彩明快的课桌椅错落摆放,营造出活泼且充满希望的学习氛围;生活实践区,“一站式购物”体验区、设施完备的烹饪区等,模拟真实生活场景,助力孩子提升生活技能;阅读休闲区,造型精巧的木质书架与窗边弧形阅读角相得益彰,让孩子能在舒适环境中畅游书海;户外秋千、室内电脑与音乐教学区域,更全方位为孩子打开接触自然、科技与艺术的窗口。

  靖江一小校园里设备的升级,也是萧山特殊教育发展的缩影。从“有阵地”到“高适配”,萧山的融合教育阵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截至2025年7月,我区已建有不同层级资源教室149个,其中市示范性资源教室37个,市合格资源教室112个,资源教室体量领跑浙江。

  平衡步道、体能训练攀爬墙、海洋球池、多功能独木桥、前庭平衡台等感统训练器材,这些都已成为各个资源教室的“标配”。不少幼儿园更是将“融合”理念贯穿始终,把园内的阅读、美术、建构、科学探索等馆室资源,融入特殊孩子的个别化训练中。

  “目前,资源教室建设已纳入新学校(幼儿园)规划,所有新建校(园)都预留了空间。”区特教教研员邵立锋老师表示。这样的前置规划,恰恰彰显出萧山对融合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目前,尽管距离“资源教室”的全覆盖还有距离,但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到这些资源,萧山率先在全省提出了镇街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目前已覆盖20个镇街。

  以瓜沥镇幼儿园为例,作为瓜沥镇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它打破片区内资源教师与资源教室的园区壁垒,实现优秀师资和硬件设备的共享,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育康复服务。

  “我们从瓜沥学前融合教育中心各幼儿园,集结、遴选优秀资源教师,根据教师个人专长领域和各园孩子的障碍类别进行分类,定点入驻各园,对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从评估、诊断到教育、评价,全程介入,并定期组织研讨推进。”瓜沥镇幼儿园园长、瓜沥镇学前融合教育资源中心主任何红燕介绍道。

  从“普通老师”到“资源教师”  师资队伍全面成长

  如果说融合教育阵地建设是筑牢根基的“硬件支撑”,那么资源教师的培育与成长,便是激活特殊教育活力的“软件核心”。

  在南阳三幼,资源教师占比达到了全园教师总数的47%。1名首席资源教师(区特教教研大组成员)、10名资源教师、10名随班教师组成的团队,形成了覆盖教学、康复、随班支持的完整师资体系。

  当然,这么多的老师不可能都是“科班出身”。不少资源教师都是从普通教师中成长而来的。

  高桥小学教师何娟就是从站上讲台才开始接触特殊教育。虽然才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对她来说,她觉得了解特殊教育其实应该是一个教师的“必备技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心灵的陪伴与引导。每个特需孩子都需要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的交流与互动方式,这也要求我们教师持续深耕专业,不断学习提升。”何娟表示,对特殊教育的学习,也让她学会了用更灵活的方法应对普通学生的“特殊问题”,比如通过趣味游戏,帮助班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提升专注度。

  金惠幼儿园教师张灏铭在通过资源教师专业的学习后,“盘活”资源教室器械,为孩子们“升级”游戏设计。如,把滑板车放到坡度较小的滑梯上,加强孩子的前庭训练;让孩子在乘坐滑板车时,手里握着小球,在滑行中投篮,进行专注力的训练等等。“感统的训练对每个3-6岁孩子的成长其实都有益处。”张灏铭说。

  当下,萧山搭建起一套“引才+培育+成长”的全链条师资建设体系。一方面,通过定向招聘吸纳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特教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为资源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从在职普通教师中选拔有热情、有潜力的人员,以“传帮带”结对与主题研训为抓手,将其培养成融合教育“种子教师”,再由他们带动所在学校的融合教研成长。

  目前,萧山中小幼学校已实现“融合教育教研组”全覆盖——有资源教室的学校配备专职资源教师,无资源教室的学校通过教研组联动,确保每所学校都有能提供融合教育服务的师资,不让任何一个特需孩子“掉队”。

  专业成长的积累,终在课堂上结出硕果:萧山已打磨出 520余节“同障碍、不同模式”的融合教育精彩课堂,融合教育校本化普及率 100%,全区150多所学校和幼儿园承办过区级特殊教育研学活动。

  记者手记

  40载  从“进得来”到“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

  经过40年的努力,如今的萧山融合教育,早已从“让孩子进得来”升级为“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的全链条保障。

  其中,“进得来”,萧山已实现了现残疾儿童100%的入学率。2020年,萧山将特殊少年(儿童)招生工作,从原先的3到15周岁,扩面至3到18周岁,实现区域和学段的全覆盖,同时通过招生各阶段工作的细化,确保“不落下任何一个渴望上学的孩子”。

  硬件阵地的夯实,则让“留得住”有了坚实支撑。资源教室等精心打造的空间,不是“隔离的角落”,而是特需孩子随时能获得支持的“成长驿站”。“学得好”的核心,则是把“一人一案”的精准教育支持落到实处。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配的节奏里“从融生长”。

  而“出得去”,则是萧山融合教育对孩子未来的长远考量。这份考量,从校园延伸到了社会——针对即将毕业的特需学生,学校会联合社区、企业开展“职业体验课”,还与当地企业合作搭建“融合就业”通道,带着自信与技能“走出去”。

  有人说,融合教育,让教育像一道彩虹,不是因为只有一种颜色才美,恰恰是因为包容了所有的色彩,交融在一起,才显得格外绚烂。

  而这份美好是双向的,对特需孩子而言,融合教育打破了隔绝的壁垒,让他们能在日常的课堂、游戏与社交中,慢慢解锁成长的潜力,拥有了走向更广阔世界的底气;对普通孩子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他们在与特需同伴的相处中,学会了理解差异、懂得了包容不同,看见了世界不止有“常规”的模样,更有许多“特别”的精彩。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让每一种成长都被看见、被尊重、被守护、被绽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太阳花
   第08版:教育
融合教育 让每个孩子从“融”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