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4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错66后,我拿到了入学通知

  文/文萧

  骄阳不烈,秋风不燥。沉默了两个月的校园,又迎来了拖着行李、提着箱子的学生。他们成群结队地行走着、嬉闹着、蹦跳着,欢乐的笑声盖过了行李箱轮子摩擦大地的声音,响彻整个校园。此时,我的耳边响起一首歌:“小呀么小儿郎啊,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那先生骂我懒呐,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

  于是,记忆就带我穿回到40多年前上小学的情景。

  我出生于70年代,家境虽清寒,童年却盛满了阳光。在农村姑妈家的七年,爬树掏鸟窝、下河摸鱼虾,日子过得无忧无虑。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把我从乡下接到了城里的家。那时父亲是城市户口,母亲却是农村户籍,按那个年代的政策,孩子户口随母,我便成了住在城里的农村娃,上学成了难题。为了我读书的事,年近50岁的老父亲愁白了头。一向“硬气”的老父亲,只得低眉顺眼到处托人去“跑关系”。好在父亲年轻时是个小干部,有点面子,读书的事在8月底总算有了眉目。

  报名的那一天,母亲早早喊醒了我,让我穿上新衣服,絮絮叨叨叮嘱:“老师问话要答清楚,嘴甜些,反应快些……”。想到终于可以去读书了,我高兴地跳起来,哪里还听得进母亲的唠叨,赶紧背上书包,坐到父亲的二八自行车三脚架上,催促着父亲赶紧出发。一路上,呼呼的风声从耳边吹过,路上熟悉的人见了我们父子俩,吆喝着:“嗨,老陈啊,你家小儿子也要上小学啦?”老父亲“哎——哎——”地应着,如同我一般喜形于色。红领巾、少先队、让我们荡起双桨,《祖国花朵》这部电影里这些激动人心的画面在我眼前一一闪过。

  父亲带我去的是师范附小。校门两侧的毛竹林长得整整齐齐,叶上还挂着晨露,风一吹,还沙沙地响,像在欢迎我。报名处是一间刷着白墙的平房,一位戴眼镜的女教师坐在桌前,温和地问了我的名字、家住哪里、上的是哪个幼儿园。一开始我回答得还比较流畅,可后来让我数数,我就紧张了。从小我对数字就犯怵,数到65便卡了壳,怎么也想不起下一个数。站在一旁的父亲,比我还着急,手指在背后偷偷比划,见我还是发愣,索性伸出两个大拇指和两个小拇指,想告诉我是66。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便按照父亲的手势,报出了22这个数字,然后又机械似地开始数“23、24、25……”。报名处的老师见我涨红了脸,笑着摆摆手没再为难,只让我回去等通知。回家的路上,父亲一改来时的慈祥,沉着脸,心事重重。人生中的第一次读书报名,就在这样的忐忑不安中匆匆结束了。

  没想到过几天,我收到了开学通知书,全家人不安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原来,所谓的面试只是走个形式,对于我的特殊情况,学校也很同情,破例录取了我。于是我成了该小学的新生。

  开学后,我们去参加劳动。老师组织我们搬砖头比赛,为建造新校舍做贡献。一想到校舍建成后,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读书,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也不例外。虽然我个子不高、身体也不强壮,但是儿时的农村生活,培养了我熟练的劳动技能。我一口气搬了五十多块砖头,同学们看到都惊呆了,老师也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表示要让大家向我学习。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那个时代,劳动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

  40多年过去了,那个不会数66的淘气小男孩,已经成长为一名高校教师。每年开学季,看着穿着新潮,拖着行李箱的新生们走进校园,总会想起70年代那个早晨,父亲的自行车铃声,毛竹林的沙沙响,还有那装着半块橡皮,却像装着整个世界的帆布书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于他们而言,或许是最新款的手机,是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于我,那年秋天能背上书包走进学校,便是生命里最亮的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深读
   第06版:综合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文化 漫谈
古代开学礼 教你“人生第一课”
外甥的开学季
开学第一“课”
数错66后,我拿到了入学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