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广阔
外甥达达考上大学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在阳台上修剪那盆半死不活的绿萝。电话那头,妹妹的声音里透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却又夹杂着几分踌躇。我明白,她是在为学费发愁,同村的妹夫这几年身体不太好,挣不了什么钱,反而还要花钱看病,家里经济比较紧张。
“哥,达达被省城的重点大学录取了……”她欲言又止。
“我和小弟商量好了,”我剪下一片黄叶,“达达的学费和生活费我们俩包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接着传来妹妹的啜泣声。我连忙安慰她。我和弟弟都在城里工作,平时照顾父母,全靠嫁在同村的妹妹和妹夫,现在外甥考上大学,帮他们一把,是我和弟弟早就想做,也应该做的事情。
达达这孩子,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孩子放学后满村疯跑,他却总爱蹲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看书。那树下常有老人乘凉,他便一边看书,一边听老人们讲那些陈年旧事。久而久之,村里哪家老人病了,哪户日子艰难,他都记在心里。
升学宴的事,是妹妹在饭桌上提起的。彼时达达正低头扒饭,闻言抬起头来,嘴角还粘着一粒米饭。
“妈,别办了。”他说,“那钱留着给我当生活费吧。”
妹妹愣住了,筷子悬在半空。如今乡下时兴这个,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必要大摆筵席,收礼金,仿佛不如此不足以彰显荣耀。可达达偏不随这个流。
更让人意外的是暑假打工的事。很多孩子高考完就外出旅游,或天天无所事事窝在家里玩手机,达达却和同学去了县城一家食品厂打暑假工,干了差不多两个月,挣了将近5000块。我原以为他会像其他年轻人一样,用这笔钱换新手机、新电脑,可是他的选择令人出乎意料。
一个傍晚,达达来了,我正在门口乘凉。
“大舅,我来骑我姥爷的三轮车用用。”我帮他把三轮车从院子推出来,他骑上就一溜风跑了。
过了半个小时,他又回来了,三轮车上堆满了面粉、大米、牛奶等物品。他说这是他用暑期打工的钱买的,想送给村里的贫困老人们。我跟着他在村里转了一圈。每到一户,他便卸下一些米面粮油。那些老人拉着他的手,有的抹眼泪,有的往他口袋里塞自家种的枣子。达达总是红着脸推辞,那模样让我想起他小时候被夸奖时的样子。
一车的米面牛奶送完,已经月升西天。回家的路上,达达蹬着三轮车,背影已经是个大人的模样了。我突然意识到,这个从小爱在老槐树下听故事的男孩,早已把那些故事装进了心里,化作了行动。
离开学还有些日子,达达准备提前去学校,方便学习,也可以提前适应一下大学。达达的行李箱就放在客厅里,里面除了几件衣服和书本,还塞满了妹妹准备的家乡特产。这个即将远行的少年,带走的很少,留下的却很多。
虽然还没有进入大学,但是达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