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汪志
儿子今年考上了外地一所大学,九月初报到,离开学还有十来天的时间。金秋九月,正是我们这儿玉米收获的季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不,为了让儿子上好大学的开学第一“课”,我带着儿子来到他乡下的外婆家帮老人掰玉米,收获金秋丰收的喜悦。
儿子外婆家种植着三四亩玉米地,这里是全国著名的玉米制种基地,和其它普通玉米收获不同的是,由于受收获技术的统一规范要求,这里的制种玉米必须在规定的限期内采摘交售。于是在采摘的那几天,一些家里玉米种植多的农户纷纷雇“短工”加班加点采摘。由于外婆外公都80多岁了,采摘速度有些慢,在规定的期限内很难完成,而儿孙们也都生活在农村,自家也有众多的玉米地,那几天都自顾不暇,于是在儿子开学之前,我领着他来到外婆家掰玉米,老人那个高兴哦。
金秋的玉米地里,一片金黄,到处都是收获玉米的人们。我和儿子一大早坐着城乡公交车来到玉米地,便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我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在家里没少干农活,干起来当然得心应手,你看,我戴着手套左边掰一个,右边掰一个,只听“咔嚓”声起,一个玉米棒子就抓在手上了,我忙把上面的皮一层层削开,金灿灿的,好一个籽粒饱满的玉米呀。儿子虽然生活在城里,但我们隔三岔五都带着他来农村的外婆家干一些农活,如打红枣、翻菜地等。今天来到玉米地,在我的示范带动下,他马上就进入“角色”了。为了加快进度,我还和儿子进行了比赛,你追我赶,看谁掰得多。不一会儿,我们俩就将手中的蛇皮袋子装满了。虽说是秋日,但“秋老虎”还在,站在高大且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不一会儿,我们满头全是汗水,很快,全身几乎湿透了。
为了早日完成玉米采摘,颗粒归仓,那几天,我和儿子多利用早晚时间弯着腰穿梭在密林般的青纱帐里,叶片上的绒毛沾满脖颈,难受得像沾了麦芒,我和儿子全然不顾,直干到中午毒辣的太阳晒过我们的头顶。午饭也就半个多小时,此时,烈日下我和儿子坐在地头,一边吃着早上带来的馍馍和拌好的凉菜,一边喝着茶水,打开手机听着歌手王挺昌的《掰玉米》歌:“夏天夏天悄悄过去开着拖拉机/掰玉米/掰玉米/活活儿累死你/就在甜蜜的梦里妈妈叫醒你/去地里/去地里/下地掰玉米/换上旧时衣/把头塞进纱巾里……”
掰下来的玉米棒装满了田边的板车,我在前面拉着,儿子在后面推,送到不远处的玉米种子公司临时收储点。金黄色的玉米棒装了一车又一车,儿子的外公外婆黑瘦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这是秋收的喜悦,这是辛勤耕耘的笑脸。傍晚,凉爽的秋风吹来,晚霞洒在黄澄澄的玉米堆上,闪闪发光。儿子的脸,虽然晒黑了、手划破了,而且浑身酸痛,但儿子收获到的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