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皓
秋风送爽,九月迎新。每到此时,校园里总会响起“开学第一课”的铃声。这充满仪式感的启蒙时刻,可谓古今相通。
开学第一天,小学教学楼前已排开了队伍,孩子们戴着红色乌纱 “状元帽”,额间一点朱砂痣,鲜红如血,映着初升的朝阳,显出几分古意。家长们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开笔破蒙”的盛典。想来也是有趣,千年以前的旧礼,竟在今日复现,成为一种时髦的风景。
古代的开学礼,是非常郑重的。《礼记·学记》有云:“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先秦时期,学子入学需行“释菜礼”,以芹、藻等寻常蔬果作为贡品,以示谦逊向学之志。彼时教育为贵族专享,入学之礼亦带有浓厚的仪式感,师生皆衣冠整洁,举止庄重,不敢有丝毫怠慢。
到了汉代,太学规模渐扩,入学礼仪更趋完备。学子须沐浴更衣,在赞礼官的引导下,跨过泮池石桥,象征“跨入学海,脱离凡俗”。而后至孔子像前焚香叩拜,这一套仪式,旨在使学子未读诗书,先明礼数,知尊师重道之义。
唐代科举制盛,入学礼亦添新意。蒙童入学首日,需备“束脩”为礼。据《唐会要》记载,国子监生初入学,须奉绢三匹、酒一壶、脩一案,作为拜师之礼。先生受礼后,方以朱笔点其额,示开蒙启智。此俗后来流入民间,遂成风气。
束脩,出自战国前期成书的《论语·述而》,其中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说明在孔子的时代,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束脩的含义被引申,逐渐形成了教育中专有的礼仪。只是在唐代官学振兴之时,礼仪相对完整复杂,束脩礼的内涵得到升华。直到宋朝时期,才形成束脩六礼——即除腊肉之外,芹菜、莲子等寓意吉祥的物品也被纳入其中。其中,“肉干”表示学子铭记师恩、“芹菜”寓意业精于勤、“莲子”期盼先生苦心教育、“红枣”祈祷学子早日高中、“红豆”希望鸿运高照、“桂圆”赞美先生功德圆满。
束脩礼一直沿袭至明清,虽然后世送的礼物已不尽相同,人们却始终把送给老师的礼物称为束脩。
宋明理学大兴,入学礼更添伦理色彩。朱熹《家礼》中详载入学仪式:幼童须先拜孔子,再拜先生,而后跪受《三字经》或《千字文》。先生授书时,必导之以诵读之法,将孝悌之道作为求学的根基,以明做人道理。
清代的入学礼可谓集前代之大成。满汉融合,礼仪既保留古风,又添新意。旗人子弟入学,须先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大礼,再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则以银朱笔点学童眉心,口中念诵:“开天眼,识天文地理;点朱砂,通古往今来。”而后学童击鼓明志,鼓声隆隆,以示读书决心。
我们这代人幼时入学,并无此等盛况。不过是背着一个新书包,被家长领进校园,再是惴惴不安地踏进教室,接受老师的严格考核。现在想来,竟觉得当时未免过于简慢,辜负了“入学”这桩人生大事。
看着现在的孩子入学,复兴古礼是好事。孩子们戴着状元帽,你推我挤,嘻嘻哈哈,或许不解其意,但那一颗朱砂点下去,到底也在他们心上印了一点红。这红点是否会发芽,会长成怎样的树木,却要看日后各自的造化了。古礼之存,不在形制,而在精神。若只重其表,而忘其里,则犹如买椟还珠。
历代入学礼的演变,可以看到我国教育观念的变迁。从先秦的祭祀色彩,到汉代的礼仪规范,再到唐宋以后的启智寓意,无不反映当时社会对教育之重视。而今人复兴古礼,虽形式有所简化,然其核心——对知识的敬畏,对师长的尊重,对学问的追求——却是一脉相承的。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入学礼之所以重要,并非因为形式繁复,而是在于它标志着蒙童正式踏入求知之门。那颗朱砂,那顶状元帽,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文明的传承。历代入学礼虽形式各异,但其精神内核是对知识的渴求,对文明的传递——它历久弥新,永远鲜活在每一个新学年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