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2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保健品”要买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手机膜如今几乎已经成了生活必需品,为了保护眼睛,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手机膜时往往会选择防蓝光手机膜。大多数售卖手机膜的商家也会声称自家的产品具备“防蓝光、护眼、抗疲劳”等功能,尤其是“99%防蓝光”的宣传语常常吸引消费者购买。然而,近期央视新闻记者的调查报道直接“打脸”了这些宣传,经过实验室测试,一些手机膜根本没有阻隔蓝光的作用,效果跟食品保鲜膜差不多。

  专家表示,即使手机膜有一定阻隔蓝光的作用,但能不能有效防蓝光也不一定。目前,防蓝光手机膜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普遍参照国家推荐标准将短波蓝光阻隔率大于20%,作为手机膜防蓝光功能的基础技术指标。如果光源本身能量较高,那么手机膜即使可以阻隔蓝光,也未必能将蓝光过滤在安全阈值以下。

  也就是说,防蓝光手机膜也许有点用,但不多。它的出现,还是借了“防蓝光”概念风靡的东风。

  近年来,随着LED的普及,导致人们对防蓝光的需求日益增加。因为LED作为光源,其光谱组成很不“自然”,蓝光的能量特别高。显示器的背光用的是LED,而许多手机的屏幕干脆就是OLED屏幕,长时间盯着这些屏幕,眼睛受到伤害的风险无疑在增加。防蓝光概念因此流行,市场上也出现了大量的防蓝光产品。

  根据《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GB/T 38120-2019),蓝光防护膜主要出现在光学镜片、显示、照明等产品上,比如防蓝光眼镜、防蓝光显示器等。当然,市场比较庞大,也充斥着很多鱼目混珠的产品,比如没有过滤蓝光功能的“防蓝光”手机膜。

  这种产品有真有假,真产品有点用但不多的市场特点,和保健品市场比较类似。一些年轻人看不上老年人热衷买保健品的行为,认为这些都是“智商税”。但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保健品”要买,“防蓝光”之类的健康概念就是这一代人的“保健品”。回顾历史,中青年人踩的坑好像也有不少。比如号称能隔离辐射的防辐射服,据说还能吸收辐射的仙人掌,各种除“甲醛”的网红神器……这一代人确实更理性,也有更多判断力,但老年之后身体机能下降,对健康的需求是实实在在的。即使对玄幻的吹嘘型营销祛魅,也难保不会被看似分析精准的概念型营销说服。

  正如保护眼睛最好的办法是不要长时间盯着屏幕,保护身体健康最好的办法也是坚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而非吃保健品。道理好像人人都懂,但现实中保健品市场还是红红火火。

  说白了,就是“既要又要”,既想要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又想要保护眼睛;既不愿改变长久以来不良的生活习惯,又想要身体健康。仔细想想,这相互矛盾的需求,正常的产品怎么可能同时满足。“既要又要”的结果,只能是防蓝光手机膜这样的产品大行其道了。其作用,无非是让人在长时间刷手机的时候,少一些心理负担。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为企业而生的“最小单元” 值得被点赞
这块“遮羞布”要掀开
低空航线要从“尝鲜”到“常鲜”
宠物也友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保健品”要买
高速公路岂能成为恶搞的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