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一段电车品牌发生事故后“盖布”的视频再次引发了网络的讨论:事故车辆旁当事人一动不动,而该品牌的工作人员却专注于用布遮挡车身,对伤者情况不管不顾。
这般本末倒置的操作,不是新能源车企“盖布遮标”闹剧的第一次上演,却依旧让人颇为气愤。
“盖布遮标”真的有用吗?网友的嘲讽早已给出答案:“新能源车事故后遮标盖布,不过是给荒诞闹剧加了层音效”“就算盖得严严实实,我还是能认出来,这尾灯太明显了”,更有人对部分小众品牌直言:“这标不遮我也不认识,纯属多此一举。”
那为何不少新能源车企执着于这块“遮羞布”?
或许一部分的原因来自于大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高关注度和高话题度,一旦发生事故后总是会引起大量的讨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200万辆,新车销量更是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保有量激增的同时,“新生事物 + 安全焦虑” 的双重压力也随之而来。相较于技术成熟的燃油车,新能源车的电池安全、电控系统仍在迭代,消费者本就对 “自燃”“碰撞风险” 更为敏感,而一辆车的安全与否,牵动的更是无数家庭的幸福。
值得深思的是,高关注度本应成为车企提升自我的“鞭策力”,却被部分企业异化为 “避责压力”。他们错把“遮标”当“避险”,误以为遮住品牌标识就能降低舆论影响,却忘了如今的消费者早已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群体,他们会通过社交媒体、行业论坛等渠道主动追溯事件真相,甚至自发整理品牌过往安全问题。
事实上,在新能源车高关注度的当下,车企更应懂得“坦诚是最好的公关”。
回溯过往,很多车企也已经用自己的举动进行了证明。
如2013年10月2日,一辆特斯拉 Model S轿车在美国西雅图南部的公路上发生车祸起火。随着视频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公众对于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怀疑。在汽车起火发生的当天,特斯拉全球公关就发布紧急声明,承认着火的车辆是一辆特斯拉Model S,但他们解释该车是在发生重大撞击之后才起火,并非自燃。在完全了解了起火以及事故发生的原因后,事故车的驾驶员也站出来说,车辆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表现良好,并表示自己仍是特斯拉的粉丝并还会再购买一辆。
还有,2012年,深圳“526交通事故”,一辆比亚迪e6电动出租车被一辆日产GT-R高速追尾后,起火燃烧。事故发生后,比亚迪股价迅速走低,而高速碰撞中电动汽车安全性也备受质疑。随即比亚迪官方发表声明称比亚迪e6符合国家标准,e6搭载的电池做过挤压测试并没有发生起火燃烧。2个多月后,深圳市官方站出来发表了鉴定结果,结果显示:电动汽车没有发生爆炸,整车安全设计未见缺陷,事故中死亡乘客受“机械伤害”以致造成致命性伤害。
此外,神龙公司出租车的“减配门”等等,这些选择第一时间公开调查进展的案例都证明了不仅没有引发负面舆情,反而因透明与负责赢得了更多信任。
反观那些忙着“盖布遮标”的车企,显然没读懂公众对新能源车的关注,本质是对 “更安全出行”的期待,而非对品牌缺陷的苛责。可他们却在事故发生时,把“维护品牌形象”凌驾于生命安全与消费者权益之上,这种短视行为不仅会让自身品牌形象一落千丈,更可能给整个新能源行业蒙上“安全不可信”的阴影。
早先某车企因“遮标”被网友扒出过往安全隐患,最终导致销量环比下滑20%,不正是 “欲盖弥彰”的鲜活教训。
没有人愿意为“只会捂盖子”的品牌买单。电车“盖布遮标” 这块“遮羞布”,早该彻底掀开了。车企唯有将产品安全放在首位,以坦诚态度直面问题、用实际行动回应关切,才能真正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让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