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周珂
在300米高度,18分钟飞越彭埠大桥、西兴大桥、复兴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将钱江新城的天际线与奥体中心“大小莲花”尽收眼底。钱塘江低空游览航线运营十个月,已成为杭州相当“出片”的打卡方式。
继City Walk爆火后,City Fly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这种沉浸式的空中体验,不仅让空中风景触手可及,还将部分“空中看客”转化为“飞行学员”,改变着文旅市场的格局。
可以说,低空游览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新经济领域——低空经济的大门。要让这把钥匙持续发挥作用,在于推动低空航线从“尝鲜”到“常鲜”,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的产业模式。
目前,低空游览因为运营成本高和承载量有限,仍属小众项目。如何提升运营效率、降低单次飞行成本,是航线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参考纽约、东京、大阪等低空游览成熟的航线后,国内一通航负责人说:“如果一天有20组游客来体验,跟现在一两组游客,成本分摊完全不同。”通过增加起降点、提高航班密度、优化调度模式等方式,可让单次票价更亲民,让低空飞行从高端体验变为更多市民游客可及的“新日常”。
可持续的产业模式,要求低空游览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要让低空航线持续焕发生机,需在“航线+”上大做文章,设计出丰富的体验层级。比如,基础层级作为引流产品,只需满足大众首次体验需求;增值层级要与体育、文化、商贸等内容融合,开发主题化产品,通过稀缺性和附加值提升体验;专业层级可为摄影爱好者、网红博主提供“定制航线”服务,通过名人效应提高知名度。
从更广的产业视角来看,低空游览宝贵的“导流”效应,能让航线运营延长了产业链,拓展至航空科普、主题研学、飞行培训等领域。比如,从“空中看客”到“飞行学员”,就形成了一个循环:观光游览—研学深化—培训转化。当这条路径顺利打通,低空游览就从一个消费终点,变成了一个产业起点,在为城市文化旅游带来新变量的同时,为低空游览注入了更长的生命周期。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现在,低空经济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正呼啸着从我们头顶的天空驶过。若能打破门票依赖,持续推动运营规模化、应用多元化,打造良性的低空产业生态圈,必将在低空经济这片新蓝海中抢占先机,让“空中看景”从惊艳的初体验,变为繁荣的“常鲜” 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