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德格是木刻的天堂

  我在德格存放经板的房间停留了很久,我想摸摸这些经板,却不敢去摸,我怕像敦煌的莫高窟一样,我们的呼吸,手汗都会对经板造成损坏。

  ■杜群智

  从甘孜经北线入藏,会经过德格。几乎每一个旅行者都会在德格停下脚步,走进一座有着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印经院,德格印经院。

  印经院依山而建,红墙金顶,门前廊柱雕刻着金龙相缠,祥云文彩。两座石狮威严地蹲坐门口,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寺院。进入院内,沿着参访路线,我看到了平生最多的木刻经版。经板存放在库房里,整个建筑的一半面积几乎都在存放经板。我在想,我是来到了木刻的天堂了。进入的每一个房间,触目可见,便是无数的木架,从地面到天花板,层层存放带手柄的经板,一排排的,一层层的,一片片的。这里完整保存了将近二十七万块印版,这在世界文化史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除了经板,这座印经院还保存了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又因为印板中除了佛教经典,还兼容了天文、地理、医方、百工等资料,被誉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德格印经院至今仍在人工印刷着与三百年并无二致的经书,是藏地三大印经院之首。

  德格印经院建立于清代雍正年间,是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却吉·登巴泽仁创建的,1729年动工修建,开始启动《大藏经·甘珠尔》的制版印刷。在德格,经板的每一处划痕都曾经用金粉填充过,因为这是雕刻家的工资,笔画的深浅决定了雕刻者酬劳的多少。幸运的是,我们在德格印经院博物馆复原的场景中可以看到当年的故事,以及藏式雕版印刷的全部过程。

  站在德格印经院,面对浩瀚的经版,我第一次具象化看到《大藏经》。《大藏经》是佛教全部经典的总称,如同乾隆时修成的《四库全书》。我在图书馆第一次见到《四库全书》时,那种震撼和在德格见到印版,都是同样的。站在这里,我看不懂任何一张印版,看不懂任何一页经籍,但我却深深感叹致力印刷大藏经的德格土司,是多么的伟大。他们没有偏见地吸纳所有的经典书籍,用更为宏大的心念成就了德格的厚重。藏地文化的经典,都能在德格找到,很多珍本也因为德格得以保存流传。

  今天,我们走进德格,还能够看到三百年来一如既往的场景。一楼有师傅在磨裁纸刀,把用狼毒草制成的大纸固定在桌面点位,开始裁纸。走进他们工作的房间,是在各种格子里无数尚未印经的白纸。进入二楼,有两位印刷师傅相对而坐,一人负责蘸取油墨,一人负责用滚轮滚过,一页经文便印好了。印刷分为红色和黑色,红色是朱砂版,用来印制较为珍贵的佛经。黑色是油墨版,用来印制较为普通的经文。在隔壁,另有两位师傅负责将印好的经文装订起来,放置妥当。而经板用过后,为了防止干裂,会用酥油冲洗干净,晾干保存。我在德格印经院博物馆看到了同样的场景复原,和真实的一样。又不一样,面对着真实的人,我看到了一种鲜活,似乎能站在时间里面,看最初的人们也是这般。

  我在德格存放经板的房间停留了很久,我想摸摸这些经板,他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来到我的视野,经历了将近三百年。我却不敢去摸,我怕像敦煌的莫高窟一样,我们的呼吸,手汗都会对经板造成损坏。我爱书,每每沉浸在书中,内心便会无比安静。然而在这里,我看不懂任何的文字,我的内心变得宁静下来。光线很暗,这里没有电灯,但是文字呀,总会在人们心中点燃一盏明灯。文明不停延续,我们便区别与自然的其他万物。

  我忽然想知道德格是什么意思,它只是一座城的名字吗,是来源于藏语的音译吗?我便去搜寻答案,明白德格翻译成汉语, 是“四德十善”。古时,德格土司家族的四郎仁青曾经担任萨迦法王的膳食堪布,负责掌管法王的饮食,法王称赞他具有四德十美。因此,四郎仁青将德格作为自己家族的名称。德格的由来,便是对德行的追求。我突然想起我读过的先秦典籍,每追求,仿佛文化的源头分出了两条不同的河道。

  德格是木刻的天堂,这里,也是纯粹的学堂。德格印经院不大,却的的确确是广阔藏地的文化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教育
建德的九姓渔村
在子女家的边界感
走上陕北高原
为萧山机场争名
德格是木刻的天堂
触摸夏日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