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德的九姓渔村

  ■傅志泰

  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建德了,以前游来玩去,耳熟能详的似乎就是新安江、梅城古镇这几个地方,还有五加皮酒、豆腐包这些早就吃过的特产。但这次我和朋友自驾游,第一次来到建德的这个小渔村,就有了世外桃源般的全新感受。

  这个美丽的小渔村,位于建德市三都镇三江口村。地处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交汇口,一眼望去,旷野茫茫,江水悠悠,江天一色,极目如画。我想,唐朝大诗人孟浩然,也许正是引船至此,写下了《宿建德江》:“移舟泊洇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野旷江清,天低月近,诗仙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在这宁静的夜晚,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们三五好友,远离城市的喧嚣,泛舟江上,水清月明,让我们看到了这江上明月,真得近得伸手可及。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抬头青山如黛,低头碧波荡漾。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青瓦,绿树繁花。村口,那幢徽派建筑的白色墙体上,写着“九姓渔民村,中国九姓渔民第一村”这几个大字,还有一只船的图标。走进村里,民居墙上,画着一幅幅当地渔民水上婚礼和日常生活的生动场景。甚至在拾级而上的台阶和路面的窨井盖上,都画着一条条或游或跃的鱼,那栩栩如生的画面,让人不忍踩下脚去。鱼和渔船成了渔村最主要的元素,连路边的指示牌都做成了鱼的形状。在渔村水塘上,一条古色古香的长廊静静地横卧在两岸之间,岸的一边建有一个“伫思亭”,亭内立的一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年间,官府为九姓渔民改贱为良的一道政令。原来住在这里的九姓渔民还有着一段十分辛酸的历史。相传在元末明初,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夺天下被打败,陈及其钱、袁、孙、林、叶、许、何、李等部属共九姓族人全被贬入渔籍,只准在新安江、富春江这一带水上生活,永世不准上岸居住,不准读书参加科举考试,不准与岸上人通婚,不准穿鞋上岸。他们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以舟为家,以渔为业。直到清同治五年,严州知府戴槃出于恻隐之心,奏请朝廷裁革“九姓渔民”课税,准予“改贱为良”,最终获得恩准,九姓渔民才逐渐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上岸定居,慢慢在三江口形成了村落。

  几百年来的水上生活,形成了九姓渔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传统,特别是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水上婚礼,大喜之日,贴满喜字的渔船上,船头高挂新人姓氏的旗帜,称嫁妆、发嫁妆、接新娘……每个环节都热闹非凡,别具一格。如果你运气好,刚巧能遇到这样的喜事,赶上这样的喜宴,就可品尝到颇具特色的九姓菜肴。不过在平时,渔村的农家乐,也都会做这种以鱼为主要食材的大餐,吃了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时代的变迁,九姓渔村的环境更美、生活更好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游三江,乘渔舟,听晚唱,吃鱼宴,尽情享受这七里扬帆醉渔乡的惬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教育
建德的九姓渔村
在子女家的边界感
走上陕北高原
为萧山机场争名
德格是木刻的天堂
触摸夏日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