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紫藤花

赵家坞的绿旗红汤

  ■黄美红

  我的家在萧山义桥赵家坞,这是一个由义桥伏虎山和金家湾山合围的小山坳。村落虽小,但历史悠久,相传在明朝中后期,宋太祖赵匡胤幼子赵德芳的后人由绍兴府迁居而来。现在村落中仍留存有赵氏宗祠孝思堂和天昌庵天昌闸等古迹。

  赵家坞村落的北面,有一条通往山北的路,名叫“赵家岭”,这是老底子村民前往萧山县城的古道。岭上岭下,历代赵家坞村民垦荒种茶,赵家坞便成了远近闻名的以山林经济致富的村庄。由于山林是分山到户的,赵家坞便家家有茶园。采茶时节,村庄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茶香。

  浓浓的茶香吸引着我,去年清明,我采了一篓子青茶,便匆匆下山满村子寻人代炒。结果任是绕村一周,也没一家愿意。后来在阿婆的介绍下找到了强哥,他二话不说便接下了这活。

  强哥家的茶灶竟然是难得的柴火灶。只看着火焰漫出炉膛,又听着茶青下锅后哔哔剥剥的声音,儿时的记忆瞬间全部回来了——春天赵家坞的夜,是弥漫着炒茶清香的,田野里蛙声一片,小路上萤火虫翻飞……

  闲聊中,强哥问我这茶可是自己喝。我说是给我家恩娘喝的,我胃寒,只喝红茶。强嫂听我说喝红茶,便说她家还留有去年的红茶,今年清明后又要做些红茶了,让我拿些回去喝喝。我一脸诧异,虽然家里有茶园,只是我们这边是绿茶产区,偶有人做红茶,味道终究不及云南和安徽的,所以我也是一直买茶喝。说话间强嫂拿来了一袋子红茶,细看这红茶,乌黑油润富有光泽,条索均匀紧致,在嫂子的抓拿间,茶香早已飘散。我好奇地问:“真是你们做的?”嫂子笑着说:“这可是研究了好几年才做出来的!”

  当晚回家,我便迫不及待泡开了我们赵家坞做的红茶,但见汤色金黄似琥珀,轻嗅有幽兰之气,入口鲜爽回甘。带给我惊喜的,不只是这一口鲜爽醇厚,更是打破了我对这片生养我的茶山的刻板印象,原来它不仅可以是绿茶旗枪龙井,也可以是红茶的红亮透明。

  赵家坞世代做茶,茶树大都是年代久远的老茶树群体种,绿茶以旗枪为代表,冲泡后叶片舒展犹如“旗帜”,茶芽直挺像极“长枪”,由此而得名。偶有做红茶的,都被认为是不上品级之作,鲜有人批量制作。红茶是全发酵茶,茶性温和,更适合体质偏寒人群,饮用后不仅可以提神醒脑,更能缓解身体的寒凉感。

  “旗枪”是一款历史非常悠久的绿茶,最早的文献资料可以追溯至北宋端拱年间,一位名叫程宿的状元,他留有诗句“几树枪旗茶霍靡”。到了南宋年间,陆游也写下“红丝小磑破旗枪”的诗句。北宋末年战乱频发,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在金军的追击下,带领着残余皇族官员百姓一路南迁,史称“建炎南渡”。它带动了人口大迁徙,也带动了经济文化的南移。建炎四年,宋高宗赵构驻跸越州,第二年便升越州为“绍兴府”作为临时都城。到了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府。小村庄的历史变迁结合大时代的历史变化,风雅之饮结合兵器意象,文人笔下的“形意相融”让“旗枪”这款绿茶,有历史,有故事,有诗意,更有文人雅士的爱国情怀。

  茶叶生长于天地之间,这是自然赋予了茶第一次生命。当这一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和人发生了联系之后,它的命运有了不一样的改变。制茶人把不同工艺运用在同样的茶叶之中,使得茶叶有了不一样的风味与特色,有了不一样的生命感和使命感。在强哥的手中,旗枪的炒制技艺得到了传承,古老深厚的村庄茶文化在民间如野草藤蔓般顽强延续着。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传统红茶制作技艺上,对红茶加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凝聚着的是一代代制茶人的智慧与心血。择一事,终一生,只用这一双勤劳的双手,匠人独具匠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紫藤花~~~
麻辣烫~~~
五味子~~~
悠悠事~~~
尖尖角~~~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赵家坞的绿旗红汤
不作鸳鸯不羡仙
阿亮的烦恼
领导批了三天假
我们从浙里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