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海
公元67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离开蜀地后,寓居洛阳。其间写了他的代表作之一《长安古意》。这首34行的七言古诗中,广为传诵的,是其中的两行:“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梁羽生在三部武侠小说里面化用了这一句,改作“只羡鸳鸯不羡仙”。一是《广陵剑》第二十四回借段剑平之口;二是《江湖三女侠》借沈在宽和吕四娘的对话中说出;三是《龙凤宝钗缘》结尾那首《浣溪沙》词“只羡鸳鸯不羡仙,烽烟未许损华年。玉钗重合镜重圆。愿向江湖同展翼,且从游侠拓新天。相期毋负此奇缘”。
后来,电影《倩女幽魂》插曲《十里平湖》的歌词也有“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让这一句流传更广了。
在汉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很多人认为,鸳鸯是忠贞的爱情典范。但究竟什么是鸳鸯呢?
赤麻鸭是古人最早认定的“鸳鸯”。清代之前,赤麻鸭的官方名称即为“鸳鸯”。
李商隐“共笑鸳鸯绮,鸳鸯两白头”的诗句及唐代壁画中的白头鸟类,均是赤麻鸭特征。词人黄庭坚在《满庭芳·明眼空青》中写道:“鸳鸯,头白早,多情易感,红蓼池塘。”南宋《尔雅翼》中对鸳鸯的描述是:“……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尾与翅皆黑。”这些特征,包括白头、杏黄色、尾巴和翅膀有黑色,是赤麻鸭的典型特征。
赤麻鸭是真正的“一夫一妻制”,求偶成功就会终身结对生活。雌性赤麻鸭孵卵时,雄性赤麻鸭在附近守卫。雏鸟破壳后,共同进行育雏。赤麻鸭一直形影不离,白色的头又有着“白头偕老”的寓意,成为爱情的象征,实至名归。
但是,鸂鶒,也曾经被称为鸳鸯。
古人有时看到鸂鶒成双成对,认为它们跟鸳鸯是类似的鸟。繁殖期的雄鸂鶒身上有许多紫色羽毛,鸂鶒也被称为“紫鸳鸯”。宋朝以后,鸂鶒的人气迅速提升,“紫鸳鸯”中的“紫”字渐渐被人省去,鸂鶒被直接称为了鸳鸯。
宋朝建筑技术书籍《营造法式》中描绘的图样,甚至给鸂鶒和鸳鸯交换了名字,彻底搞混淆了。许多女人闺房中的“鸳鸯”饰品,其实都是鸂鶒。
明清时期,原先的鸳鸯(赤麻鸭)渐渐被人忘却,鸂鶒则全面占优,拥有了鸳鸯这个名字。清朝宫廷画师绘制的《百花鸟图》中,鸳鸯的形象已经变成了鸂鶒。
如今人们(也含古时一些人)常指的鸳鸯,则是鸭科鸳鸯中的另一种。这种鸳鸯,雄雌外形差异很大,雌鸟无羽冠和帆羽,头和背灰褐色。雄鸟在繁殖期羽色鲜艳多彩,头顶具有翠绿、暗紫和暗绿色相杂而闪耀金属光泽的长形冠羽,是公认颜值超高的“大帅哥”。
它们经常成对出现在水域或田野觅食,相互嬉戏打闹,看上去,是那么情投意合。事实上,雄鸳会在繁殖期间向多只雌鸯求偶,相对应也会出现多只雄性向同一只雌性求偶。求偶成功后,雌雄鸳鸯确实经常在一起,雄鸳还会负责寻找和改建巢穴。但是雌鸯产卵后,孵化和育雏的重任都由雌性进行,雄鸳此时往往去寻找下一只雌鸯了。
雄鸳几乎每年换一个伴侣,鸳鸯之间绝对不是“一夫一妻制”。按照如今所指的“鸳鸯”的实际行为,去对照 “只羡鸳鸯不羡仙”,那么就南辕北辙了。真相总是在不断地认识积累和验证中呈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