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显一 笔名长风,萧山区瓜沥镇人,供职于萧山农村商业银行,担任过支行行长等职务,系中共党员,萧山区作家协会会员,道源说2024新禾十家。性格耿直,待人真诚,乐观开朗。
他用手中之笔激活记忆中的某个瞬间,在品读人生过程中定格五彩斑斓、社会万象。他愿以此为起点,汲取更多养分,变成更多合格的文字,让青春在铅字中闪光。
槐河静静东流去
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场大雨突如其来,我和一群从外地过来搞团建的陌生男女青年们,被困在这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文明驿站里。槐河水从门前缓缓流过,在小桥那边拐了个弯,向东而去。对面一幢筒子楼,像我记忆中某个地方的旧址。不是的,问了一个年轻的讲解员,她说好像不在这里。
雨小了,我随大部队返程,因为没有见到那处旧址,心里带着一些遗憾。穿过“时光隧道”,走过一片还在装修中的商铺,抬头看到前方十字马路口有一块宣传牌,驻足细看。发现这条东西向的路是天官路,彼时,长河信用社门前就是天官路。我似有人提醒,径直往西走,走过刚才那个筒子楼,再往前,看到左前方几幢有些年代的楼房。我问了路边文具商店的一位老板,三十年前这边有个长河信用社的办公大楼,不知在哪个方向,老板告诉我,前面康葆中医门诊部的那个大楼就是。
那年春天,我被抽调到长河信用社,担任治理整顿工作组成员,我们这个组有9个人,组长是我所在单位的老戴主任。进驻长河信用社后,工作组主持召开了第一个职工会议,信用社主任老赵笑眯眯表示一定配合好工作组开展工作。会议结束后,老赵着急赶回家,说趁着月色还能干点农活,一看就是个普通实在的“老农金”。组长给我们分了工,我被分在对账组,还负责宣传、材料,协助组长开展员工谈话。分组后,我将这次治理整顿的目的和做法,在信用社的宣传窗出了一期黑板报。
组长老戴逐个找员工谈话,主要是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有一对青年员工是恋人,把渴望分配住房的要求向我们提了出来,我认真地做好记录。有个年轻的出纳员,比较老成,向我们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在谈话结束后,我把内容整理好,和组长汇总时,我们都觉得信用社在主任老赵等班子成员的带领下,业务上规模,内部管理优,总体状况很不错。
工作组成员来自全市各地,由各个信用社的业务骨干组成,是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白天,大家按照分工各司其职,晚上住在长河电影院。休息天,我和组员忠良相约去杭州游玩。我们借了信用社里老徐的一辆三八大杠,轮流着骑行,向杭州进发。我们从长河江边渡船,在对岸的南星桥上岸,将西湖边几个主要的景点逛了一遍。回来走钱塘江大桥,在南岸引桥处,看到桥下操场上有武警战士在训练。我和忠良将自行车放在一边,出神地看了起来,没想到,正在桥上执勤的战士过来,严肃地询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一一回答,有点紧张,赶紧离开了。
半个月到了,我们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在大家的帮助下,我将这次工作过程写成了10多页的总结,工作组向长河信用社通报沟通后,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工作经历,同时,一些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们也向信用社班子做了传达。
时隔三十五年,长河街道的变迁,不是一个快速就可以形容的,在这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里,几乎找不到当时的一点遗存了。我在文具店老板的指点下,来到长河信用社旧址,现今已经为一个医疗保健机构所用,旁边是邮电大楼,高高的铁塔竖立在楼顶。我沿着旧址转了一圈,默默地站立,努力搜索着三十多年前的这个地方,进出大门的顾客,工作人员的身影,当地人口中的冠山、水沟沿、长河头,槐街菜市场里的早餐店,还有我们九位同志的工作和生活片段。
日月如梭,槐河东流,祝福那个时期在此交会集结过的各位同行和朋友们,安享岁月,静好如初!
一次难忘的公选
1996年夏秋交替的季节,中共萧山市委面向全市公开选拔镇乡长助理20名,这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我当时在东片的农信社工作,好友、担任镇团委书记的沈欢林特地来单位找我,要我去试一试。不久,单位领导在职工会议上传达了这次公选的文件精神,要求符合条件的有志青年积极报名。我被推荐报了名。
从报名开始,我一共经历了笔试、面试和考察三个阶段。
先是参加笔试。笔试在拱秀路上的萧山中学新大楼进行,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1600多人参加了笔试。题目比较灵活、宽泛,因为自己已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次考试纯粹是参与为主,走出考场后,也没有太大的思想包袱。
10月12日,收到公选办公室的来信,公布了我的笔试成绩,同时要求我参加10月20日的面试。末了,说了再接再厉、接受组织新一轮挑选的鼓励话语,让我很是温暖。此时,单位里有许多同事半开玩笑地恭喜起我来了,我一笑置之,回复大家,只是参与一下。
镇里的贵堂也参加了考试,听说我也参加了,便经常打我电话,探讨交流。参加面试前一天,他邀请我一道坐他们的车子前往。当天,我穿上了特地为这次面试准备的新西装,走了几公里路来到解放湾北岸的新东公路边等候。一路上我们谈笑风生来到萧山中学的面试现场。经抽签我分在四号试场,进去的时候,看到椭圆形的长条桌两边坐了几位评委,心里一阵紧张。坐下后,正对面一位主考官和我讲了面试的规则和注意事项。边上一位工作人员手举一个托盘,上面放着装有题目的信封,面试开始后,工作人员就把信封交到我手里,我拆封后,当场念题目,再按照要求答题。
记得有道题是乡镇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足的问题,我利用平时在工作中了解到的我镇部分优势骨干企业的成功创业经验,说到了乡镇企业“船小掉头快,机制灵活是最大的优势”等等,看到评委满意的表情,很是开心。
10月25日,我又收到公选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来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公开选拔部分市级机关副局级领导干部和镇乡长助理笔试和面试工作已经结束,按《简章》和面试办法规定,经审核,你被确定为考察对象,考察工作将于近日进行”。此时,单位领导老戴引用上级领导的话说,金融系统进入考察的只有我一人,我录用的可能性很大,人事科长也打我电话,说马上进入考察了,要我有所思想准备。老戴又说,你去了,在事务性工作方面,我要少一只手了。我心里有点七上八下,锣鼓声已经紧起来了。
考察那天,考察组来了两位干部,一位是市委组织部的,一位是市委宣传部的。考察组成员工作很细致,足足谈了大半天,在谈了10多位员工后,最后又与我见面,问了一些我的工作和家庭情况,说要有两种准备。
这次公开选拔镇长助理,虽然我没有选上,但是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段经历成了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黑暗中的一道光
星期六上午,我参加了萧山作协组织的赴衙前采风活动。因是第一次,心情有点小激动,居然对这个寒风肆虐的天气,也有点不放在眼里了。
凤凰山西南侧的凤煌乐园是衙前镇凤凰村的一个红色拓展区。走进乐园,迎面而来的是一台庞大的蒸汽机车和后面一节节的绿皮车厢。这台产自山西大同的蒸汽机车已随着历史的车轮远去,但它为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再进去,是几个站立在路边挺拔壮硕的变形金刚,在寒风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机械之美。七彩萌宠区域的动物们躲在暖和的小屋子里面,梅花鹿透过圆形的玻璃窗,目不转睛地看着人们,鸵鸟蜷缩在那里,只有几只小山羊不惧寒风,在草地上欢快奔走。
听凤凰村老年食堂的工作人员介绍,85岁以上的老人,一律实行免费用餐。在食堂就餐区域,目之所及,窗明几净。墙上张贴了“一周菜谱”和“孝天下父母,敬天下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标语。因为刚到饭点,我们看到门口一辆电动车上,师傅正在码放饭菜盒子,原来对腿脚不便的老人,食堂还安排专人送饭。
游览了安排的几处地方后,我参观了衙前信用社旧址。1924年,为解决贫苦农民的借贷问题,衙前农民协会在萧山衙前发起设立农村信用社。信用社主要开办简单的借贷业务,据史料记载,截至1929年9月30日,衙前信用社共借入资金6490元,放款总额为6820元,用途以生产为主,个别用于口粮、修屋等,贷款每笔3至5元,不收利息。由于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残酷镇压,衙前信用社于1930年停办。衙前信用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的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第一个革命金融机构,为早期革命根据地金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小小的信用社旧址,我心怀虔诚,神色庄重。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不足四五十平方米的营业场所,小半人高的柜台内,三位身穿长衫的信用社员工(等身蜡像)或站或坐。一位面带微笑、和蔼可亲的中年人,和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正在交流工作。坐在最里边的那位男员工,翻看着账本,可能是刚刚完成一笔业务后在轧账盘点,他的岗位应该是出纳员。每张桌子上面都放着账本、凭证、笔墨、算盘等,靠墙是一排不同规格的木质文件柜,颜色也不尽相同,看样子来自社员捐助。角落有一组木制楼梯,通向阁楼,大概是员工休息或储藏物品的地方。可以想象,在这个简陋的方寸之地,曾经成就了多少贫苦农民的梦想,在一个铜钱难倒一户苦难人家的旧社会,农会领导下的这家农村信用社为劳苦大众解困济难、雪中送炭,无疑是黑暗中的一道光。
柜台外面还摆放着一个文物展示柜,里面有各个时代的一些钱币和资料。紧挨着的是一块“丰收驿站”的牌子和一台银行自助机具,让我重新回到现实中来。跨越近一个世纪,衙前信用社当年播下的信合火种,带着造福百姓的使命,燃遍萧然大地。萧山农商银行衙前支行,在红色金融引领下,促进普惠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多年的接续发展中,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壮大,未来可期。
夜间值守的乐趣
工作几十年,我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夜间值守,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却恍若眼前,历历在目,记忆特别深刻。
2016年一个夏夜,我和中心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坚守岗位,眼睛紧盯大屏幕,对全辖所有网点进行动态监控。深夜,我们看到某台自助取款机防护舱外有人晃来晃去,而里面是一位女顾客在办理取款业务,监控中心员工随即按下通话按钮,“这位女同志你好,你身后有位男士,请确认一下是否认识?”我们从屏幕上看到这位女顾客回头,并在一侧的对讲机上回答,“他是我老公,谢谢你们”,可以想象,此时,女顾客一定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无形中被人保护着,她一定感到了温暖,获得了安全感。
刚参加工作不久,单位离家远,交通不方便,经常住在单位宿舍。每个月轮到五六个晚上的守库值班,再加上有的同事都想回家,要经常找我代班,我一个月将近有一半时间的晚上在值班室度过。与我一起值班最多的是位老同志沈师傅,瓜沥昭东人。他长住在单位,很少回家,也承担了很多同事的值班任务。老沈去过朝鲜战场,担任过机枪班班长,经常给我们讲一些陈年往事和防身技巧,虽说他年龄较大,但警惕性很高。有一晚的后半夜,只听得老沈大喊我的名字!我忙穿好衣服,拉开铁栅门,此时营业场所漆黑一片,借助窗外明月,我看到窗口站着一个人,定睛一看,是老沈,只见他手拿铁棍,贴着窗口,眼睛朝外。他小声对我说,刚才听到营业场所这边有响动。我们一老一少默不作声,仔仔细细检查了营业场所。第二天早上起来,老沈说,昨天晚上我看到一只猫,可能是猫踩到了外营业场的空饭盒子,害得白忙一场。说完,笑了起来,声若洪钟。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部分小型纺织企业倒闭,一些企业经营者不辞而别。沙北村一个小企业,在我们这里借款5万元,主要设备有10来张有梭织机,还有倍捻机、络丝车、发电机等,担保人比较有实力,是同行。那天我在家里吃过晚饭,担保人打来电话,要求我们去借款人厂里看守值班,因为经营者外有民间借款,内欠职工工资,有迹象表明,今晚可能会有人过来搬运设备。我电话汇报领导后,领导说,我们事先做点防范,为担保人减轻点压力也是对的,要我和另一位同事一起过去。厂里很安静,业主一家人不知去向,担保人老戚走进来打了下招呼,便不停接听电话,很是忙碌,他担心厂里的设备被哄抢,要承担连带责任。老戚身边坐着五六个人,看样子是他带来的。老戚是有备而来。晚上10来点,厂里开始有动静了,陆续有男男女女进来观察,说是厂里的职工,又过一会儿,有人开始搬运电饭煲、煤气瓶、筒管纱线之类的小东西,老戚也没有去为难他们,只要纺织机器等设备不动就好。子夜时分,又进来一拨人,像是要拆机器的,嘴上说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之类的话,老戚和那五六个人一拥而上,围住那个领头的,说,你敢动动看?你敢拆,银行贷款归你还。对方被老戚这边的气势压倒,嚷嚷着退了出去。这个晚上,我和同事都没有合眼,直到东方破晓,一切才归于宁静。
上午,法院工作人员带来了封条,将借款人的厂房和设备悉数贴上了,这是我们申请了诉讼保全,采取了法律诉讼程序。
值守的过程很辛苦,但换来的是单位的平安、资产的保全、顾客的信任,值守是一种责任,也有很多乐趣,经年累月,成为回忆。
最是难忘玉环情
抵达玉环城区,已是华灯初上。缓缓地行进在熟悉的街道上,我的心里有暖暖的春意,慢慢地洋溢,犹如故友重逢,即便是连续几个小时的长途奔袭,瞬间却又变得精神百倍。
我入住的新世纪宾馆,是我以前工作时常住的地方。
安顿好后,我沿着以前每天上班的路线,走过工商局、财政局,来到老城中路的银行旧址,大楼依旧,而周边风物不再。稍作停留,一直往东,迈入体育场的大门,在明亮的灯光下,加入走路锻炼的行列。这是我以前经常光顾的地方。操场没变,对面的玉环大酒店已经焕然一新。回宾馆路上,我改道去了工商银行边上,站在广陵路路口,伫立良久,看着熟悉的天鸿饭店、玉环交投的办公楼,脑海里浮现出昔日的场景。在13号小区,我在最后阶段住过的那幢公寓楼下面,二楼那个房间没有灯火,不知今昔是何人居住了。停车场停了不少车子,那年大雪,我从房间的窗口望下去,厚厚的积雪淹没了我的车辆,我拍了照片。玉环很少下雪,我拿给人家看,都说这是瑞雪。
第二天八点不到起床,退房,开车往鲜迭沙滩而去。到了鲜迭沙滩,整个沙滩没有其他游客,只见海浪轻手轻脚地冲向岸边,在细沙铺地的海滩上摩挲、抚摸,又悄悄退回去,瞬间了无痕迹。
转身,是一片连绵的山脉,湛蓝色的天空,滤镜滤过一般。继续往前,海滨大道走完,转而是一条熟悉的上山公路。路过几个驿站,公共设施井然有序,山顶上硕大的风轮慢悠悠地旋转,和着冬日温馨的风,面向大海。路边农家院子不时探出几棵高高的柿子树,柿子叶完成了使命,撤退得无影无踪,高挂的果实,个个红扑扑的,似一盏盏红颜色的小灯笼。再往前,是一座背山面海的寺庙,这个庙宇,那个时候我们曾经来过。当时,我在庙的二楼走廊上,朝着大海方向拍了照片,路旁我们停着的车子也赫然入镜。现在,我刻意将自己的车子停在同一个地方,三步并作两步到了寺庙的二楼,在同一个位置,还原当年一样的照片。此景恒久不变,此情不复当年!
看了下时间,已近中午,我开车下山。中饭在坎门渝汇小区楼下吃的,老林叫了一个朋友一起。吃好饭,我想去附近的坎门女子民兵营的营地参观,老林欣然陪我前往。过隧道,右转进入一条仅容一车通过的小路,到底后在路边停好车子。营地就在左边。我们进入,见此地占地不大,但是位置很好,面向大海,四周围上围栏,独成一体。看到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的亲笔题字“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旁有“营史馆”,虚掩着大门,门前空地上有一辆坦克,呈东西向,长长的炮管,雄姿飒爽,庞大的身躯,上面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赠”。我居高临下,遥望远方,浑浊的海水,在阳光下泛着光,一道大坝南北向扼守着坎门的防浪堤。坎门女子民兵营营地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那时就心向往之,却独独未成行,一直耿耿于怀。今天来了,因为正在整修,暂不对外开放,也只得作罢,但也算来过了,拍照留存,到此打卡一游。
回玉环城区路上,我要去寻访福昌基。老林说,可以从南山村上山,记得以前,我们是从老城区县委党校旁边的小路上去的,今天换个地方走,新鲜感后或许有意外的收获。老林虽知道有这条路,但也没有开过,没底,开了手机导航。进得山来,山路一如同鲜迭那边的弯道,还特别多,蓬松的茅草和枯枝不时伸出头来,一丛丛,挡视线,窄小地段,要特别小心。在一个下山的转弯坡,我和同样转弯上来的车子不期而遇,倒吸一口冷气。想想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议,路上能见度好的路段偏偏没有遇到一辆车子,相遇概率很小的转弯逼仄处却差点碰撞。导航也变得闪烁其词起来,明明是直路,一会儿说前方左转,一会儿说右转,还有莫名其妙的掉头,在这个山道上,交会都是问题,更别说掉头这种考验车技的活了,幸好,我是老司机。去福昌基,从南山走,是要翻过好多山头的,怪不得,我感到一路的陌生,其实,最快最好的路还是党校那边的路。好在小毛驴听话,配合得非常到位,开过一个房屋低矮老旧的酿造厂后,眼前一亮,福昌基到了。
距今200多年前,福建平潭一支林姓族人路远迢迢来到玉环,落户于群山环抱、风光秀丽的一处山上,开创基业,繁衍生息,这个地方后来被称做 “福昌基”。2008年我们来福昌基时,挂满了文旦、橘子、柿子的果树满山遍野,树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布谷鸟的叫声,一位老农在田间挥锄刨土,两头黄牛甩着尾巴在水塘边悠闲地吃着嫩草,散落的石砌民居,院子四周的野菜,成群觅食的土鸡……犹如误闯桃源胜地。在一间小小的石头房子前,门楣上 “莺歌燕舞”四个字,又让我们生出许多的联想,回去后我把照片放在QQ空间,还写下了福昌基的文字。
今天的福昌基,是一个和山下差不多的新农村了,马路宽敞,新房子多了好些,虽然,老房子还有存在,可是,我和老林找了许久,问了好些在闲谈的农人,就是找不到有“莺歌燕舞”的那个小房子。其实,我心里面的福昌基还有许多符号的,戏台、捣臼、小池塘,还有林荫中的小屋,耕地的水牛,等等,都没有见到。这个玉环境内最高的村落之一,原生态的元素在减少,美丽乡村建设的曙光已经普照福昌基的角落。
晚饭是企业老总黄先生招待的,黄总的企业生产汽摩配件,2008年我们银行刚进入玉环,在一次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互动会上,他对我们的一款融资产品引起了兴趣,后来就成了我们的客户。我离开玉环后,仍然保持着联系,成了朋友。得知我来玉环,黄总非要做东,我说老林都安排好了的,最后还是拗不过他的好客,索性我把老林几个也带过来了。饭前,黄总客气地向我介绍了企业的发展情况和这次国外展会的成果,又说过几天要去东南亚某国落实企业合作的最后细节,我为黄总感到高兴,内心默默祝福他的企业能长盛不衰,走得更远。
每次来玉环,我都要去几个老地方转转看看,因为,那里有我成长的印记,无论未来的路多么漫长,这份经历都将如影随形,成为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依靠,亦是我回望时最温暖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