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尖尖角

我们从浙里走来

  ■张茹

  “浙”这个字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它还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梦想。

  当我们提及浙江,脑海中浮现的是那如诗如画的西湖,清晨的西子湖畔,轻纱似的雾气缭绕,仿佛一幅淡墨轻岚的中国画,站在断桥上,我轻轻诵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原来苏轼笔下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不只是诗还是我脚下这片土地的真实写照,自山至海,从城到乡,这里如同一座大花园,到处都映射着欣欣向荣的中国。

  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有太多的历史等待着我们去追寻,如良渚文化,它如同一颗闪烁的明珠,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早期篇章。1936年,良渚遗址首次被发现并开始发掘,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门,那些精美的玉器,精致的陶器,无一不在诉说着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

  同学们,当我们走进良渚遗址,站在那些古老的城墙下,抚摸着那些历经沧桑的石器,你是否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是对家园深沉的爱!良渚文化的辉煌,不仅仅在于它的物质成就,更在于它所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勤劳、智慧、团结、创新。

  “浙”里,自古便是钟灵毓秀之地,据初步统计,从晋代至清代,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超过1万首诗词名篇。2019年12月,浙江提出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串联起全省的文化精华,诗画山水。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普陀山、雁荡山、鲁迅故居等等这些浙江大地上的诸多景点,就像一颗颗珍珠,通过“诗路”串珠成链,铺陈开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历史,留给浙江的宝贵财富。

  同学们,我们都是从“浙”里走来的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肩负着传承与发扬家乡文化的重任。我们要学习先辈们的勤劳与智慧,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爱国爱乡的理念,无论身处哪个领域,我们都要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紫藤花~~~
麻辣烫~~~
五味子~~~
悠悠事~~~
尖尖角~~~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综合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赵家坞的绿旗红汤
不作鸳鸯不羡仙
阿亮的烦恼
领导批了三天假
我们从浙里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