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AI诊疗需要规则先行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近来由DeepSeek掀起的AI热潮中,医疗领域同样成为热门赛道,全国已有多家医院接入大模型。其中,浙江省中医院还率先推出了智慧医疗AI助手,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疗开方等日常操作。

  AI看病,究竟靠不靠谱?

  不难看出,医生看病的步骤,是通过患者的症状、生理指标等现象和数据,判断是得了什么病,再结合医学指南和自身经验得出治疗方案。这样的过程其实很“AI”,非常类似AI的工作流程——根据特征匹配数据库,得出相关结果。基于图像识别和数据诊断,通过经验和知识得出的判断决策,是AI的强项。因此,AI看病其实不需要质疑,其在医疗领域的前景和发展潜力可以说,让人非常乐观。

  事实上,近期也有不少人测试了AI看病的水平。浙中医大二院(省新华医院)主任中医师陈滨海测试AI诊疗后对DeepSeek中医问诊的总体评价是,综合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强,给出的建议比较中肯。浙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范军强认为,DeepSeek的判断“非常客观”,和临床“非常接近”。也就是说,在诊断辅助上,AI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不仅能快速处理大量医疗信息数据,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判断,而且能根据患者的病史、医疗大数据等给出实用的治疗方案和建议。从这样的表现来看,AI已经近似一个缺乏经验但学识渊博的医生了。

  此外,在病历生成和前期问诊上,AI同样能大展拳脚。传统病历书写繁琐,AI生成病历则迅速高效,还能整合患者过往病史等资料,大大节省了医生的时间。前期问诊则能够有效地为病人导诊分流,甚至能够进行线上问诊,解答患者的一些问题。

  当然,目前AI诊疗还存在不少短板。如在对付疑难杂症上,AI的分析结果得出的偏差可能较大。在更多依赖经验的中医诊疗上,AI也无法替代“望、闻、问、切”的作用。由于大数据模型训练的“黑箱”性质,AI的诊断决策也不够透明,更不用说还有患者的隐私数据如何保护等问题。而近日湖南省医保局发布通知,再次强调互联网医院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则是涉及到伦理责任问题,也就是病人该由谁来负责。很显然,AI诊疗只能解决技术问题,无法解决伦理责任问题,也就无法负责和被问责。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人类来承担。

  因此,在AI诊疗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之前,应当先制定好明确的规则,保持AI诊疗松弛有度的状态。在医疗技术层面,应尽可能减少对AI的限制,让其在自我学习中不断进步,打磨完善自身的技术,成为医生手中好用的工具。尤其是在简单、基础疾病领域,AI技术的广泛应用,能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度专业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资源的分配再平衡。在医疗伦理层面,则应绷紧医疗责任这根弦,守住伦理的底线。推动AI与医生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让AI成为医生的好帮手,结合AI的数据处理能力、医生的专业水平和人文关怀,共创医疗行业美好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老字号”不能只是“回忆杀”
机器人走进日常生活,好像不远了
AI诊疗需要规则先行
广告牌外摆
破解医院停车难 需多方努力
“卷”保障,可以更“卷”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