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靳林杰
最近,第四批“杭州老字号”认定名单公布,萧山有8家企业上榜。
细看名单,如今的评定标准和很多人的惯常认知有所不同,不一定是靠“年纪大”入选,而是要具备杭州地域文化特征,在所属行业或领域内具有代表性,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所以,入选的商标(字号)有些是有年头的非遗,还有一些是小有名气的企业。
萧山上榜的多家企业,背后有非遗项目支撑。像是涉及国家级非遗萧山花边制作技艺的杭州萧山抽纱花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涉及省级非遗萧山萝卜干制作技艺的杭州萧山梅西八字桥酱菜厂,涉及萧山区级非遗传统圆茶制作技艺的杭州萧山进化镇老忠实家庭农场等等,总的来说,的确都大有来头。
虽然上榜企业并非都靠“年纪大”,但能够入选得凭“真实力”,能够在促进消费、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真本事”,能够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就是说,“老字号”不是简单的“回忆杀”,而应该是“实力派”。
近年来,对于“老字号”的讨论其实层出不穷。一说起“老字号”,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就是“老古董”或是“百年传承”等印象,这些品牌大多经历了时间考验,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也得到了一代又一代消费者的“认证”。按理说,“老字号”像是得到了“背书”,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但从现状来看,不少“老字号”面临着生存危机。
以广大消费者最为看重的“中华老字号”为例,目前我国商务部认定的有1000多家。这些“老字号”平均年龄约140岁,但真正发展势头强劲的仅为少数,多数“老字号”企业仍面临经营欠佳、口碑滑坡的问题。
连“中华老字号”都需要直面发展的阵痛或步入瓶颈期,那么像是“杭州老字号”这般市级层次的“老字号”,更需要直面迎接挑战。比如,消费者到底还愿不愿意为“老字号”产品买单?又比如,除了传承技艺和文化遗产,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更多活力?
“旧瓶装新酒”,其实“老字号”与时俱进,完全能够带来惊喜。如此次上榜的浙江丰润酒业有限公司,涉及到萧山区级非遗项目堆塑彩画艺术。这家公司在深耕老产品的同时,结合堆塑彩画与酿酒技艺,着力开发特色衍生新产品,打造非遗手工品牌。或许这便是很多“老字号”的终极出路——即“从历史中走来,也要走向更远的未来”。
所以,“老字号”应积极求变,赶上时代步伐,不能只满足于靠“回忆杀”来聚人气。但面对“流量”,仍需要更多仔细鉴别,更好地应对消费市场的日新月异。在《杭州老字号认定管理办法》中有项规定,为“动态管理,督促整改”,这是完全有必要的,这意味着每一家入选企业都不能止步不前,都必须继续跑起来。
放眼前三批,又有第四批,其实萧山就有不少“杭州老字号”,让这些商标(字号)都能发光发亮,也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