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蒋小祺
据钱江晚报报道,新学期开始后,杭州一些中小学的老师发现,不少学生的寒假作业都借助了人工智能(AI)应用。
为什么老师们能一眼看出寒假作业的“AI含量”?主要还是因为有了AI的帮助,学生们的作业超出了他们该有的水平。比如写作文、写小论文或写名著阅读笔记,AI给学生提供的答案参考了大量的精品文章,其作文结构清晰、用词用句也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的水平。
时代在进步,科技也在不断重塑教育的手段,如今,如何看待AI被学生用来完成课业这个问题,已经成为老师和家长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了。
当AI成为学生做作业的“捉刀人”后,可以想象,学生们做题再也不愿意冥思苦想了,写作文也不会再半天憋不出几个字了,因为绝大部分的题目,AI短短几秒就能生成答案或作文。有社恐的同学也不需要去克服心理障碍求教老师和同学了。
一方面来看,这确实变相让学生们减轻了不少课业负担。但是其中的严重弊端,让人担忧。
AI直接生成答案之快确实令人惊呆了下巴,这不仅会助长学生们对AI的依赖度,也会让做作业的惰性增加,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退化。如果遇到本身就学习认真的同学,可能还会对生成的答案进行部分修改,但有的学生可能就会按照生成的答案或文章直接抄录,完全不顾是否有张冠李戴、地域不符的情况。
当学生提交了AI生成的作业,实际上是暂时掩盖了其真实的学习水平,如果是写作文和小论文之类的,老师还能凭借“毒辣的眼光”鉴别出是否本人所写,但对于理科科目,教师就无法通过作业来判断学生的真实能力。到最后在考场上见真招时,没有了AI的参与,学生们就会陷入新的焦虑困境。
所以,构建对AI的边界感,是目前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全体学生确立一个使用AI的原则非常必要。那就是,AI可以作为学习的辅助工具,适当参与材料搜索,而不是直接替代学生本体的思考过程。一旦沉迷其中,极有可能被工具异化,进而导致思考力步步降级。
其次,老师们也需要积极拥抱AI,要加快摸索,建立不同年龄段学生使用AI的边界感。在教学中由老师先行示范,评点AI生成答案的优劣,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去改进,或者将整合的资料部分内化后再输出。对于作文和小论文部分,则应该对AI生成作文与学生原创作文做对比,要看到AI生成作文的局限性,以及原创作文的光辉点。让学生在对比中,明白AI工具的局限性,以及人脑的创造性。
最后,在AI的使用上,家长需要承担更多的重任,因为使用AI需要智能手机或电脑等工具。家长要积极引导孩子认识到人的成长必须靠一步一个脚印来获得,而不是依靠AI暂时写满正确答案,那跟穿上皇帝的新装没什么两样。
未来,AI与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我们教育的重心要转向培育那些AI难以替代的创造力以及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上去。这或许又是一个变革教育、构建新型学习方法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