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8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叛逆者的救赎

  ■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创下中国电影票房新记录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文化现象,人们从关注电影本身,到电影背后的故事,再到电影的原型,甚至产生了哪吒故里的争论,一个外来传说的人物,竟也被有鼻子有眼地说成了籍贯国内某地,足见这部电影的深入人心。

  在热烈的社会讨论中,哪吒的民间形象也将由此发生巨大的转变。未来几十年,当人们提起哪吒时,许多人脑海里出现的,大概率是电影中黑眼圈的“魔童”形象。

  哪吒的原型,公认来自毗沙门天王传说,其本身是一位勇猛的护法神。在民间传说里,哪吒还是一个悲剧性的叛逆形象。如今,我们可以从元代杂剧、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以及《西游记》中读到相对完整的哪吒闹海传说。

  故事前半段是常见的主角一再惹事闯祸,终于把事情闹到不可收拾的桥段,关键情节在故事后半段高潮:面对四海龙王上门问罪和父亲的愤怒(《西游记》则是更直白,动了杀意的父亲),哪吒析肉剔骨,将身躯还给父母,以无比惨烈的行为,完成了终极的反抗。耐人寻味的是,复活重生后,哪吒更是一直执着于复仇弑父,直到机械降神,来自上层更强大的力量将其压服。

  弑父是一个文明中极为原始的母题,作为年轻人成长中反抗父辈权威的象征,在各国神话传说中广为流传。哪吒传说的源流,当是出自原始神话。但哪吒传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出现并流行在宋明理学时期,可以说是君臣父子上下秩序不断强化的氛围里盛开的奇葩。该传说的出现,除了说明物极必反以外,也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这个含义就是,反抗父权,年轻一代采用的是伤害自己的手段,也就表示对父母天恩、上下秩序的默认而非独立个体的觉醒。从哪吒复活的情节来看,这无疑是让人过过干瘾的爽文桥段,关键是爽点并不彻底,而是总有一股神秘力量在阻止孩子犯下弑父的滔天大罪,这就是创作者的道德自觉。因为一旦弑父情节得以实施,哪吒也就再无立锥之地了。

  而从析肉剔骨情节来看,这就是孩子企图用自残完成对父母的报复。具体来说,孩子试图用血淋淋的残酷场面,表达自己的愤怒和恨意,希望引起父母的悔恨和疼爱,以父母的悔不当初为最大的报复。这本质上用极端表现引起父母垂怜,是缺爱的孩子祈求得到父母的爱。但是万一父母是铁石心肠,就完全体现不出这种报复了。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传统中式家庭里爱恨交织又扭曲的亲子关系,是十分影响心理健康的,甚至让人感觉不到有多少亲情,反而是怨气冲天,搞得家庭像一个无法逃离的深渊,人人都在互相折磨。叛逆决绝的哪吒形象虽然现实而丰满,但却令现代人难以接受。

  所幸饺子导演出生在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家庭,哪怕是在家待业,也得到了父母毫无保留的支持。因此,由他导演的《哪吒》系列电影,其家庭内核永远是温馨的,哪吒的父母堪称是理想中的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给予孩子爱和关怀。

  于是,民间印象里的哪吒,就会渐渐变成一个在爱意中肆意成长的孩子,不再苦大仇深。大家更认同这个形象,大概也是现代家庭中一般不缺乏亲情,亲子关系也比较正常的缘故。哪吒民间形象在现在及今后的大幅度转变,或许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救赎:一个缺爱的孩子,终于得到了全心全意的爱。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文化 悦读
   第08版:影像
别小看课间时间多了5分钟
15分钟沪杭通勤 “超级高铁”不再是想象
做好青年服务的“关键小事”
叛逆者的救赎
“淘”金热
寒假作业“AI味”太浓,不能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