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俞海波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的竞争,以《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此前被寄予厚望、预售成绩亮眼的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勉强超过6亿元,彻底沦为背景板,甚至被年货动画片《熊出没》系列斩落马下。英雄末路,可谓气短。
更加讽刺的是,就算票房口碑双双崩坏,《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依然以超过6亿元的票房,荣登中国影史武侠片票房冠军宝座,足见多年来武侠片的落魄。
此前排名票房榜首的武侠片,是上映于2011年的《龙门飞甲》,最终票房为5.39亿元。相比之下,2011年票房冠军为《变形金刚3》,10.7亿元,国产电影票房最高的是《金陵十三钗》,票房5.8亿元。可以说,彼时武侠片还能占据一席之地,与如今被挤到边角的地位,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龙门飞甲》也成了武侠片最后的辉煌,自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大爆发以来,我国电影总票房年年走高,现象级爆款影片越来越多,但武侠片始终没有明显起色,反而渐渐地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给丢了。从2012年到2024年,票房最高的竟然是恶评如潮的《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票房不过3.89亿元,而2014年同期的国产电影《心花路放》票房已经超过11亿元。就连武侠片大导演徐克也见势不妙更换赛道,推出了古装悬疑探案《狄仁杰》系列。
就连另一条主要赛道电视剧,武侠类型的表现也相当糟糕。近年来的金庸武侠翻拍剧,观众普遍不买账。2024年,腾讯视频雄心勃勃推出的《金庸武侠世界》系列单元剧,仅播出一个单元就匆匆撤档,原因还是收视不及预期,观众接受程度不高。
其实武侠片的没落,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气数已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喜好,文化产品起起落落,推陈出新,本来就是常态。唐诗过后是宋词,宋词过后是元曲。其实一些明清诗词作品水平也很高,可以说不逊色于唐诗宋词,但是奈何时代已经过去,知名度确实是比不上唐宋名篇了。
武侠片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银幕上大火之后至今,已有60多年,流行时间远超一代人,其生命力之旺盛足够令人叹为观止。这主要与金庸的巨大影响力有关。金庸作品在上世纪50—70年代在报纸上连载时盛极一时,很快就被改编为各种电影和电视剧,带来了武侠影视化的第一波热潮。与此同时,剑戟片的流行以及其他作家的活跃,一同成就了武侠片的黄金时代。随后,金庸在上世纪70—80年代对作品进行第一次重大修订,引发了新的武侠翻拍潮流,众多70后80后心目中的“经典之作”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再之后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金庸热”的持续蔓延,以及张纪中以高规格翻拍新版本金庸系列武侠剧。金庸对作品的第二次重大修订,反而成了次要事件。这波武侠影视化的余韵,一直延绵至今。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审美兴趣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武侠的没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说到底,武侠小说和影视也是一种爽文爽片,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爽点,武侠的古老爽点,恐怕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了。君不见爽文大佬大仲马,又有几部作品流传至今?《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代表的武侠偶像化、言情化,是很有意思的颠覆性改编,只是可惜,大部分人对此,终究已经失去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