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气候与病毒特性双重影响,蚊媒疾病防控面临较大压力。今年气候条件格外适宜蚊虫孳生,伊蚊密度显著上升,且当前流行的基孔肯雅热病毒为印度洋流行株,传播能力更强,给公众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不少人担心,被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是否一定会感染?事实上,基孔肯雅热的传播有明确规律: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人体后,病毒会在人体内大量繁殖,当病毒量达到一定程度并进入循环系统,人体器官就会出现反应,通常1—2天后便会发病,伴随发热、出疹、关节痛等症状。更需注意的是,患者从发病前一天到发病第六天属于“病毒传播期”,此阶段若被蚊虫叮咬,病毒会在蚊虫中肠大量繁殖,随后进入蚊虫循环系统并扩散至唾液腺,这些“带毒”蚊虫再叮咬他人,就会造成病毒进一步传播。
在基孔肯雅热的症状中,关节痛最为典型且令人困扰。其病名源自非洲坦桑尼亚,原意是“弯腰驼背”,形象描绘出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被迫蜷缩身体的状态,这也是它与登革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在症状上的核心区别。据临床观察,约20%—30%的感染者会出现关节痛症状,多数人症状会在几周到几个月内逐渐缓解,但仍有部分患者关节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年甚至一年,可能引发劳动力下降、关节活动障碍等后遗症,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伊蚊叮咬,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等蚊媒疾病最关键的手段,而选择和使用驱蚊产品则是重要防护措施之一。选购时,务必关注产品标识,其中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许可是核心凭证,这两项信息意味着产品经过正规检测,不仅具备有效驱避蚊虫的效果,对人体的刺激和危害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可放心使用。
同时,要留意产品标注的有效期和保护时长。若产品说明可持续驱蚊4小时以上,可按此周期涂抹;若想获得更理想的防护效果,可适当缩短涂抹间隔。此外,户外活动时,建议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进一步降低被伊蚊叮咬的风险。
面对蚊媒疾病威胁,只要掌握科学防护方法,做好个人与环境的防蚊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自身与家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