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
创业路上,利益纠葛往往像一把锋利的刀,能轻易斩断曾经的情谊,多少合伙的兄弟最终闹得反目成仇,成了人们口中的憾事。但前不久,一对老哥俩在 50 余岁时携手合伙创业近 10 年的故事,却如一股清流,深深打动了我。
七月初,经过朋友引荐,我们一行人来到萧山东片的南阳,探访一处养殖锦鲤的农场。
这个农场,由当地的一对老哥俩联合创办的,一个叫屠志根,今年 59 岁,另外一个是 62 岁的周志文。尽管他们打小就认识,但他们并没有在一起共事。2017 年,屠志根 51 岁,周志文 54 岁,沙地人骨子里闲不下来的那股劲,让小有成就的他们俩走到了一起。
一个偶然的场合,两个人关注到了锦鲤的养殖。一条 2至3 厘米长的普通红白、昭和三色锦鲤鱼苗,买过来可能也就一两元钱,甚至几毛钱,但养大之后,小的可以卖到几十元一条,大的可以卖到几千甚至几万一条。养殖利润可观!两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投资的好机遇,于是携手到各个地方去参观考察。找场地,建养殖池,这些筹备工作,都还顺利,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年鱼苗拿过来,花了六十万元,因为水质没有调好,也可能是鱼苗不适应萧山的气候,这批鱼苗陆陆续续全死光了!
第一年养殖踩了坑,虽然很痛心,但老哥俩并没有相互埋怨!第二年,他们决心跌倒了再爬起来,对锦鲤鱼苗死亡的原因进行全方位复盘,结合萧山本土的气候变化特点,慢慢摸索各种养殖的技术细节,并再次投入 30 万元,买来一批小鱼苗,开始了新一轮的养殖行动。
从 2017 年开始创业,到现在八年坚持下来,老哥俩对锦鲤的习性从陌生变得熟悉起来,在品种选育、水质管理、饲料喂养、气温监测等方面都越来越有把握。杭州周边养殖锦鲤的农户不多,他们的生意从零开始,靠服务好和讲信用,这些年来的客户越来越稳定。
目前,志和养殖基地共有 36 个小池和 6 个大池,每个养殖池的锦鲤大小不一,根据客户的需求,大鱼、中鱼和小鱼,他们都在售卖。
在养殖基地,周志文主要负责基地的日常内部管理,包括每日的喂养,锦鲤生长情况的观察;而屠志根主外,包括锦鲤的销售,送货上门,外出帮客户解决养殖技术问题等。
老哥俩说,虽然他们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每天喂喂鱼,在清澈见底的鱼池里,看到锦鲤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游来游去,感觉很放松,人间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