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星期五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相忆

井冈山的烟火

  ■刘翼行

  仲夏时节,我陪父母同赴井冈山。父亲在吉安的朋友已在高铁站等候,驱车带我们在这片红土地上穿行,去触摸那些沉淀着岁月重量与信念温度的角落。

  抵达井冈山风景区时,恰逢午餐时分。云雾在青黛色山峦间流转,踏上石阶时,风里飘来的不只是草木清气,更有农舍漫出的米香与瓜甜——那是红米饭混着南瓜粥的味道,是刻在这片红土地上最本真的烟火底色。

  父亲的朋友说,要品井冈山的魂,先得尝这红米饭和南瓜粥。为此,他特意把我们带到景区老乡开的饭店,不仅叮嘱老乡备些当地特色菜,更想让我们好好尝尝那两碗承载故事的红与黄。

  用餐时,桌上摆满特色菜,不少是饭店自种的鲜蔬,最惹眼的是一大盆红米饭。揭开盖子,糙米的质朴香气混着蒸汽漫开。红米颗颗分明,带着自然的暗红,咬下先是微糙,细嚼却有清甜。这山坳里的糙米,曾支撑红军度过最艰难的岁月。那时红米种植粗放、加工简陋,常带杂质甚至沙土稻壳,又因物资匮乏煮得不透,口感粗硬难咽。1928年朱毛会师后,国民党封锁断粮,朱德军长带头下山挑的就是这种红米。战士心疼他年纪大,藏了他的扁担,他连夜小心地刻上“朱德的扁担”,次日仍加入队伍。那扁担挑的哪里是粮食,分明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担当,是匮乏中坚守信念的坚韧。

  碗中南瓜粥,如凝住的阳光,入口绵甜温润,熨帖舒服。父亲的朋友指着饭店院子里的南瓜藤叹道,当年这“救命瓜”熬的粥全然不同:南瓜稀缺,常混野菜、糠麸煮得稀能见影,带着涩味难咽。即便如此,在红军缺粮时仍是奢侈品,“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里藏着咽苦回甘的坚持。老乡把仅有的南瓜给战士,战士帮老乡种瓜,一碗寡淡粥里是军民同甘共苦的情谊。母亲哼起《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调子:“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咳罗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咳罗咳”。 她说:“那时封锁得紧,红米饭加南瓜汤已是好日子了。”

  木圆桌旁,我们就着本地小菜吃红米饭、喝南瓜粥。窗外是层叠的绿意漫上山坡,屋内是食物的暖香裹着家常话。这味道没有精致菜肴的繁复,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恍惚间像看见红军战士擦枪时,目光里映着对未来的信念;听见老乡端出热粥时,那句“快趁热喝,革命准能成”的叮咛漫过门槛。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刻着信念的辙痕:黄洋界的云海哨口,曾见证战士们凭着“保卫根据地”的信念击退强敌;三湾旧址的土墙间,“党指挥枪”的初创回响里,藏着对理想信念的笃定。雕塑园里,伍若兰的塑像在晨光中静默,这位被根据地军民誉为“双枪女将”的朱德夫人,行军时总把军部配给的战马让给体弱的战友,平日里与战士们同吃红米饭、共饮南瓜汤,草鞋裹泥行走在井冈山的崎岖山道上。1929年被俘后,面对敌人的酷刑,她掷地有声的“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正是信念淬成的钢。

  而毛主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里那字里行间燃烧的信念之火,照亮了红军挑粮的山路,也熬煮着红米饭与南瓜粥里的初心。上山时遇见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他们围着讲解员认真听讲,眼里闪烁着对历史的好奇与对红色革命的景仰,仿佛在汲取着信念的养分。

  如今,红米饭和南瓜粥早已不是果腹的无奈,却成了最珍贵的“精神食粮”。它们在井冈山的烟火里熬煮了近百年,熬出的是艰苦朴素的作风,是军民同心的深情,更是代代相传的信念力量。

  正午的茨坪,炊烟混着草木香飘来。四方食事万千,终究不如这两碗烟火。井冈星火从未熄灭,在我们心里,亮得愈发清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长相忆~~~
职场事~~~
背包族~~~
醉花阴~~~
凡人脸~~~
茶客说~~~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深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财经周刊
   第05版:湘湖周末
   第06版:梦笔桥
   第07版:湘里坊
   第08版:小记者
井冈山的烟火
薪水那点事
来色达的意义
独特的民族“呼吸”
养锦鲤的老哥俩
掼蛋里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