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孔亮燕
“那时候年轻,就想上前线打鬼子。”尽管已经时隔80年,提起当年加入部队上前线的往事,今年97岁的抗战老兵陈秉钧语气依旧异常坚定。1928年出生在江苏南通的陈秉钧,17岁就扛枪奔赴抗日战场。抗战胜利后他又转战大江南北,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著名解放战役。从枪林弹雨的战场到杭二棉机器轰鸣的车间,陈秉钧初心不变,始终以赤诚映红心。1985年离休后,他仍坚守党务一线,用78年的党龄书写“一生跟党走”的誓言。
少年从戎 烽火中淬炼成钢
时间倒回到1945年2月,那是一个山河破碎、日寇肆虐的年代。日军的暴行让血气方刚的陈秉钧坚定了参加革命的信念。就在这一年,凭借着较高的政治觉悟,他被中共地下工作者吸收进部队参战,并于194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刚进部队的时候我们打的是游击战,虽然武器没有敌人的好,但每一次战斗,我们都想着往前冲,牺牲也不怕。”让陈秉钧印象深刻的首次参战,是拔除日军在某大桥的据点。“连长指挥我们向前冲,前面的战友冒着敌人的机枪扫射匍匐靠近,后来我才知道,其实我们的目的是吸引敌人的火力,另一支游击队已经从敌人背后包抄过去了。”目睹着战友们一个个地倒下,还没有战斗经验的陈秉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他很快意识到——打仗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不让更多人遭殃。
真正的考验在一次撤退中到来。在山东淄博的一次战斗中,不会游泳的陈秉钧被敌人追至河边。紧急关头,他听从营长的指挥,死死地抓住马尾巴,马受惊后冲过了河,但由于敌人靠得太近,他的前臂还是中了一枪。“到了对岸我才发现自己受了伤,幸好得到了及时治疗,这才捡回了一条胳膊。”说着,陈秉钧拉开袖子,手臂上的伤口至今还清晰可见。也因为这次负伤,他右手的大拇指从此便无法活动。
转战南北 硝烟中深植民心
解放战争时期,陈秉钧成了部队后勤人员。在参加著名的孟良崮战役时,部队粮草不足,他奉命下乡筹粮。一位老乡得知是共产党在筹粮,主动联系陈秉钧,拿来了家里的80斤地瓜干。但陈秉钧发现,其实这位老乡的家里十分困难,还有4个嗷嗷待哺的孩子。
当下,他立即写下欠条,打算只收40斤地瓜干,但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乡亲含着泪说:“我们没有其他要求,要是你们打赢了,带我们走就行!” 陈秉钧后来才知道,当时国民党占领区的百姓日子水深火热。当时,他心里立下一个誓言:“为了这样的百姓,这仗必须赢!”
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陈秉钧跟着部队一路南征北战。从孟良崮到淮海,从渡江战役到解放舟山,虽未在前线冲锋陷阵,但在后勤保障的战场,陈秉钧以另一种方式践行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守护。他的付出与坚持,同样闪耀着英雄的光芒。
和平年代 平凡岗位续写忠诚
1958年,陈秉钧主动申请从浙江省军区司令部调到萧山杭二棉,担任杭二棉北织车间第一任总支书记。“部队是保家卫国,工厂是建设国家,一样重要。”从此,他脱下军装换工装,带领青年工人搞技术革新,车间的机器声成了他新的“战歌”。
1985年离休后,陈秉钧也没闲着,积极发挥余热,接下了萧山区委老干部局第一支部(杭二棉支部)副书记的担子,这一干就是30多年。岁月流逝,但他始终像一棵常青树,把支部打理得井井有条。2017年,他还被评为浙江省“最美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如今,97岁的陈秉钧依旧精神矍铄,还保持着每天看报、看书的习惯。当从报纸上了解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陈秉钧甚是欣慰:“现在道路四通八达,国家越来越好,我很开心,虽然我年纪大了,但是也要跟牢党的步子走。”
今年6月,我区举办“致敬抗战老兵、传承红色基因”活动。陈秉钧讲述了自己的抗战经历,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活动中,陈秉钧还把自己珍藏了71年的铜质“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纪念章捐赠给了区档案馆,让红色记忆得以永久传承。
从烽火少年到白发老者,陈秉钧用热血浇灌信仰,用坚守诠释忠诚。正如他说的:“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跟着党,走到底。”而这份初心,早已成了萧然大地上最动人的红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