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区公共收益花得明白 才有实在幸福感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小区公共收益变身‘幸福基金’”的消息引发关注。北干街道的国悦府小区,用小区的公共收益解决了居民楼顶排烟管道破损、地下管道堵塞等民生痛点;荣星社区君佳苑小区,则使用公共收益,为小区电梯加装空调、升级安防设备等,让居住品质有了显著提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成了居民口中的“小确幸”,也让不少网友感慨:“这才是‘别人家的小区’。”

  其实,“别人家的小区”本就该是“自己家的小区”。小区公共收益属于全体业主,早有明文规定:《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业主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或按业主大会决定用于物业管理其他需要;《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条也明确,小区公共收益可用于共有部分保修期满后的维修、更新、改造等。

  既然于法于理都应如此,为何“别人家的小区”仍会引发艳羡?根源在于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长期存在的痛点:收益性质模糊、分配使用透明度低、监管体系薄弱、业主话语权与知情权缺失……这些问题,让本应属于业主的“钱袋子”成了治理盲区。

  破解困局,关键在于打破信息不对称,让小区公共收益晒在阳光下,让业主都看得见。

  作为服务方,物业服务企业应当依法主动定期公开公共收益的来源、数额、去向等信息。但现实却是,不少小区就连公开这笔本属全体业主的资金明细都困难重重,更不用说将公共收益用来改善小区环境了。许多业主甚至不知道,电梯广告、门禁广告的收益里,本来就有自己的一份。这般落差,令人遗憾。

  萧山一些小区的做法值得参考。如国悦府小区以社区党委为引领,凝聚业委会、物业、居民多方力量形成多元协同的机制,让收益使用符合实际需求。如改造儿童游乐场时通过“意见征集—业主投票”的流程,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既提升了决策科学性,也激发了业主的主人翁意识。

  翡翠之星公寓的“全周期治理模式”,通过“公告栏+业主群”双渠道公示收支明细,让居民清晰知晓“钱花在哪、花了多少”,从资金共管到公示公开再到业主监督,形成完整闭环,用“透明化”彻底消除业主疑虑。

  还有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多方共管账户”模式,将公共收益设为专款专用,既方便业主区分其与物业费的界限,又能直观了解收支详情等等,同样可以借鉴。

  以明规则取代“潜规则”,以制度化破解“暗箱操作”,是打开公共收益管理新局面的关键。今年5月出台的《杭州市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工作指引》,从基本概念、管理原则到专户开设、信息公开等都作出细化规定,为规范管理提供了制度遵循。

  在萧山,基层实践已在不断探索:区住建局出台指导意见,协同镇街、社区加强对业委会(物管委)和物业的监督指导,全面开展公共资产资金摸排、录入与公示。截至今年年初,全区22个镇街的610个住宅小区,累计录入公共收益超4亿元,录入率达100%。区纪委监委还将其纳入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以精准监督守护群众切身利益。

  政府的积极作为,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小区公共收益将真正成为“明白账”,“别人家的小区”都能变成“自己家的小区”。当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这份“踏实感”不仅会成为社区和谐的基石,更会让“幸福基金”真正提升每个业主的生活幸福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为“萧山鸡”陪跑的背后 是“共富密码”
超市改造 学其形更要学其神
换了“农人”与“农事” 农民画依然是流动的时代相册
假装上班
“虫卵座椅”再度敲响公共卫生警钟
小区公共收益花得明白 才有实在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