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了“农人”与“农事” 农民画依然是流动的时代相册

  ■本报评论员  周珂

  日前,来自希腊的学生,循着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的萧山区农民画作品《舟溯八千载 湖漾中国梦》的线索,专程来到萧山,触摸画作中流淌的文明脉络。

  农民画究竟有何魅力,能架起跨越山海的文化桥梁?从描绘跨湖桥独木舟的此幅画作来看,农民画是深植于心的乡土记忆,是美好生活的具象表达,具有直观、热烈的生命力。其本质是拥抱时代变迁,将新鲜气息融入乡土根系,成为流动的时代相册。

  这幅吸引外国学子漫步湘湖的作品,大胆打破“湖水为蓝”的常规认知,坚持以红色为主色调,是对乡土热爱的深沉表达,也象征着湘湖文化的生生不息。其在艺术风格上展示了传统与创新的平衡,在内容上实现了土地、人、文明的紧密连接,这种极致的情感迸发,打动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

  有意思的是,这幅作品的创作团队,没有一人是与土地直接打交道的农民。那么,就引出一个核心问题:不是农民创作的作品,还是农民画吗?

  从萧山农民书画协会会员的身份来看,专业画家、学院派学生、职场人士等占比显著。比如一位从事文化工作的“85后”创作者,在学习农民画之初甚至分不清纸张正反,但其创作的“错版”作品因真挚情感入选全国展览。

  就像她自己所说,“(画农民画)是用新手机拍老槐树,工具变了,对故乡的感情没变。”这也是新时代农民画创作者的内涵:“农民”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精神特质,即接地气、热爱乡土。这也延伸出了新时代农民画的意义:用普通人的视角为时代留影。

  所以,如今农民画的素材,大多为创作者在城乡生活的点滴。这位“85后”创作者的创作灵感,既有儿时的腌菜坛子、挑花边场景,也有城市里的外卖小哥、广场舞等人物和场景。这是农民画题材“新陈代谢”的生动写照;《舟溯》的创作者,也不再只盯着逝去的乡愁,而是通过新旧混搭的场景,嫁接传统元素与现代场景。

  从效果来看,《舟溯》就是经典案例,将八千年独木舟融入当代生活场景,以质朴笔触展现了文化本真之美,让乡土记忆在时代浪潮中更显包容与韧性。

  笔底乡田起欢歌。农民画是人们在当下时代,对心中“好日子”图景的直接表达。无论创作者的身份如何变迁,画中的场景如何更新,当创作者用画笔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时代故事,农民画便在不断传承中,见证了时代。

  从创作理念的更新到素材积累的融合,从湘湖之畔到国际展台,萧山农民画的“破圈”之旅,生动证明了其作为“流动的时代相册”的价值。《舟溯》的远航与“新农人”笔下的城乡交响,深刻记录着乡土记忆在都市化浪潮中演变、扎根与新生,为这片土地上的梦想与乡愁,留下了充满生命力的时代注脚。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为“萧山鸡”陪跑的背后 是“共富密码”
超市改造 学其形更要学其神
换了“农人”与“农事” 农民画依然是流动的时代相册
假装上班
“虫卵座椅”再度敲响公共卫生警钟
小区公共收益花得明白 才有实在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