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记者 靳林杰 通讯员 贾祺
摄/首席记者 唐柯
最近,植物染很火。
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当日,李子柒身着一袭植物染紫色长裙走上红毯,吸引了无数网友的目光。
“这裙子会呼吸!”一时间网友的惊叹刷屏社交平台。就这样,这条素雅长裙,在24小时内引发全网仿制热潮。
植物染能有这样的热度,在刘雪菊看来,不是偶发性事件。她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见植物染的美。”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植物染从业经历的人,去年8月,她决定,将自己的“春茶秋荷生态艺术工坊”落在了谢径安·传化农创村,成为了“谢径安·乡村创梦家”首批项目之一。
在谢径安,她以莲子壳、茶叶枝等农业废弃物作为染料来源,以传统植物染技艺提取草木之色。“植物染的魅力,在于能让那些曾被丢弃的植物,以另一种形式重生。”刘雪菊说道。
看好植物染前景 选择在乡村深耕
“十年前,植物染还是很小众的领域,但现在来看,线上的网店、线下的植物染店遍地开花,真的火起来了。”刘雪菊认为,植物染爆火背后,既有中式美学复兴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市民感受到了自然中的疗愈力量,这也是她坚定选择植物染方向的原因。
刘雪菊曾在化工类企业工作,她坦言,越是接触化学染剂,就越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看着植物的色彩在阳光下流淌,感到一草一木都能疗愈人,我就觉得自己想要做点什么。”
她开始全身心投入研究植物染。北京、山东、江苏、云南、贵州……她四处求学,“植物染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染色技法,我想要做个传承者。”在她看来,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提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很关注生态环境的提升和治理,发展植物染技艺,是符合当下时代所需的。
2016年,她在上海注册了第一家公司,成为最早探索“零化学添加”“零废弃”的实践者之一,“我坚定地看好植物染技艺的未来发展,要对环境、对人友好。”
“后来我就开始反向研究,我发现,乡村才是答案。”刘雪菊坦言,乡村体量虽小,但遍地都是植物,植物染在乡村优势特别大。“我可以思考怎么去利用当地的植物、文化和人,拉动当地的经济振兴。”
2019年,她决定从老家所在的辽宁鞍山“试水”。在鞍山的农村里,我尝试用“工坊”这种小而美的形式,探索植物染如何走上产业化之路。
“在辽宁鞍山,当地有南果梨产业,以前农民把修剪的梨树枝当柴火烧,我却看到它们的色彩潜力。”刘雪菊回忆道。通过与家庭农场合作,她不仅回收废枝叶,还带动村民加入工坊,参与到染料提取、植物染产品的生产与加工。
扎根乡村的这些年,刘雪菊喜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田野调查,钻研各项植物染工艺的配方,研究能推动植物染产业化的设备。“植物染是一项传统的技术,我的探索建立在守正创新上,我要先传承优秀传统技艺,再用现代的技术去突破传统的桎梏。”刘雪菊说。
其间,她研发出“植物染料及植物媒染剂的提取与染色方法”“植物染料及植物媒染剂的提取装置”两项国家专利,解决了印染中使用金属媒染剂和化学助剂的问题。
2024年,她将目光投向杭州,“杭州本身的城市调性、较好的营商环境、丰富的植物资源,再加上传化集团在乡村振兴中的全心投入,让我看到了更大的可能。”种种契机下,“春茶秋荷生态艺术工坊”在谢径安落地。
刘雪菊认为,植物染和农业是分不开的,因为了解到传化集团支援农业发展的模式,让她看到了植物染进一步发展的希望。“我希望从谢径安出发,让植物染在产业化道路上能够跑起来。”
谢径安处处有惊喜 扎根的决心更坚定
“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来做好植物染,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种有效途径。”回忆起十年植物染从业经历,刘雪菊语气中带着笃定。
“为什么给工坊取名‘春茶秋荷’?因为杭州有两大资源,一个茶叶,一个荷花。明前茶往往把嫩芽叶取完,剩下的茶枝都扔了,其实都是植物染所需要的,与荷花有关的莲子壳、莲蓬,也都可以提取色素。”说起这些原材料,刘雪菊语气中充满惊喜。
事实上,谢径安带给刘雪菊的不仅仅是“春茶秋荷”,还有许多对植物染喜爱的村民。“我在这里开设培训,遇到了很多热情的村民。”
进驻谢径安·传化农创村后,刘雪菊便开始着手准备植物染技艺的教学,“要想在乡村长久落地,必须要带动当地的人,用当地的资源,融入当地的文化,这样才能一直传下去,生生不息。”
就这样,4月20日,植物染培训班首期开班。开班日,浦阳镇、楼塔镇、进化镇等周边地区的“60后”到“00后”各年代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手工艺爱好者们都来了。
在培训班上,刘雪菊带领学员们提取草木之色,印染丝布,再用针线缝制精美产品。5月26日,植物染传统技艺培训班举行了结业仪式,10位学员通过5期免费学习后,获得了“植物染绞缬公益初级课程培训”结业证书。
培训的结果超出了刘雪菊的预期,“太出乎我意料了,很快就招满了15个人,我想能出师两三个就不错了,这次‘毕业’的有10个人,我很开心。”
谢诗笑是土生土长的谢家村人,今年26岁,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意识到,路边随处可见的野花野草,竟能染出这么美的色彩。作为一名社工的她,不仅在工坊找到归属感,更看到另一种乡村的可能性:“如果能把植物染技艺发扬出去,也许还能吸引一些年轻人返乡回来。”
38岁的学员楼艺青,是一名财务工作者。第一次接触植物染时,她连针线都用不好,但在培训结束后,她顺利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香包。她说:“以前觉得手工活离我很远,现在却发现,它让我静下心来。”她已经开始设想,学成以后,或许可以在集市里面摆个小摊。
而57岁的李彩萍,曾是服装厂裁缝,如今在工坊里重拾针线的快乐,“以前做衣服是谋生,现在做植物染是享受。我还没想到自己也能做出这么精致的手工,很有成就感,一做好又想更完美地再做一个。”
这些学员的故事,正是刘雪菊让“植物染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她坚持免费培训,并为学员提供订单接单机会。
如今,10位学员已能独立完成作品,一些学员作品也能通过工坊售卖了。从学员们身上,她看到了植物染发展的无限希望。
从“工坊”到“生态链” 打造新的共富模式
刘雪菊心里,一个“非遗+文旅”的生态链正在慢慢成型。
在她的构想中,这个生态链,将以杭州为中心点,围绕城市都市圈,每个工坊用多样化的在地化植物,将产品线丰富起来,通过植物染的非遗技艺,还能设计出一条文化体验的研学路线。
目前,这条研学路线,已经在谢径安完成了一个循环。
在谢径安的研学过程中,可以体验一颗种子的一生。在生物育种实验室,植物的新品种诞生,通过自动播种机,种子开始入土扎根,在工厂化育苗车间里,一粒种子开始进入了青壮年时期,植物成熟后,可以体验采摘。而植物的树叶等废弃物,可以通过处理变成染料,游客再体验植物染。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在这个过程中都能收获满满的情绪价值。”在刘雪菊看来,植物染是贴近自然的艺术,也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同样吸引游客的,还有植物染作品可以做到独一无二。
在刘雪菊的工坊,每件衣服的图案都是不同的。“我喜欢将树叶、鲜花的形状留在作品上,而树叶总是千奇百状,相同的树叶在不同的季节也有不同的效果,这就让我的作品有了独一无二的特性。”刘雪菊说,用相同的原材料创造出各不相同的物品,这是工业化无法复制的独属于手工的魅力,这种创造性也是吸引游客的一点。
在她看来,发展农业不能总是用产品思维,还要打造更加丰富的场景,因此她还有更多设想。从植物的种植到回收,再到产品的加工、生产和销售,经过培训的村民可以在本地全程参与。她也期待推动非遗工坊申报,让村民能够有机会获得“乡村工匠”认证,享受政策扶持。
刘雪菊举例说:“比如在谢径安,我们已经把植物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染料,生产后的植物废渣又能制作成化肥酵素,最后再反馈给农业。”她希望类似的“农业废料重生”的可持续循环模式能够逐渐铺开,发挥更好的作用。
目前,刘雪菊的工坊主要开发婴童类产品,如贴身衣物,口咬玩偶等。她也在设想,能不能吸引准妈妈来到谢径安?为自己未来的孩子亲手制作一件小衣服、一个小玩偶,通过手工疗愈心灵,也让孩子有更多天然衣物。
对于未来在谢径安发展植物染,她信心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