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明
看露天电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萧山农民最高的精神文化享受。
其实也就翻来覆去那么几部片子,公社20个大队轮流放映。虽然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走村串巷去看。
轮到自己大队放映,我们会帮助大队干部从下午起开始挖坑,用三根粗壮的竹拉成一个架子,表示晚上公社电影放映员要来了。此时我们小孩子最兴奋了,围着挖坑的伯伯团团转,嘴里还说着不知所云的开心话,并且奔走相告,等待晚上激动人心的那一刻。
这些露天电影,充斥了我的童年。尽管大多数是黑白片,我们还是看得有滋有味。
曾经赤着脚去义桥看《傲蕾·一兰》,裸露的大腿和手臂被蚊子叮咬,回来时脚丫子被一块尖角的石头划破,痛了半个月;曾经跑步七八公里到富阳县渔山公社墅溪大队看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父亲腕上的宝石花牌手表不知什么时候掉落,同去的人帮忙寻找。看电影的人问我们在找什么?我们说没有什么。如果当时说是在寻手表,估计电影没人看了,都去找手表了。谢天谢地,最终在卖棒冰的自行车旁,找到了手表。这一惊一乍,电影已经过去大半;曾经不顾地震发生到隔壁公社去看革命样板戏《奇袭白虎团》,谁知跑了六七里地,到了才发现,电影因地震而取消放映了。
露天电影的趣事很多,那些多年以前的俗事,是人生中一盘精彩绝伦的围棋,在我的心里永远扎下根。
露天电影已一去不复返,农村数字影院正马不停蹄地赶来。
萧山区第一家村级数字影院,便是南阳赭东村的,已启用了10多年。
赭东村的数字电影院,能同时容纳274人观影,阶梯式红色座椅宽敞舒适,六只吸顶式格力5匹空调冬暖夏凉,标准宽屏银幕,放映画面清晰,环绕立体音响效果生动、完美,总投资350万元,引进的是时代院线、大地数字院线数字电影片源,且与院线电影的更新速度同步。清晰的画面、震撼的音效为村民们带来了与城市影院媲美的观影体验。这座影院,是免费开放的。每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放一场,晚上放一场。下午放喜剧片,观众主要是老年村民;晚上放故事片,观众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数字影院满足了各个年龄层村民的观影需求,丰富了大家的精神生活。
过去赭东村的村民要看电影,习惯上到钱塘江对面的下沙去看。现在,村里有了自己的数字影院,村民再也不用过江到下沙去看电影了。
30年前,赭东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非常漂亮,找了个对象在镇上信用社上班。对象喜欢看电影,遗憾的是,离赭东村最近的电影院也是15公里外的瓜沥镇工人文化宫。对象骑着海狮牌重磅脚踏车,后座带着个百把斤的姑娘,来回一趟几十公里,临了还要回党山老家住,还是挺累的。日子一长,这段由媒人牵线的恋情,就这样因看电影而无疾而终了。
如今,家门口免费的数字影院,让小芳感受到生活精彩的同时,肯定想到过自己“跋山涉水”去看一场电影的艰难,她的心里也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如果那时村里有影院,或许,生活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自去年开始,赭东村与浙江省、杭州市和萧山区的影视协会合作,打造浙江省首个“赭里看”乡村影视美誉品牌,在影院硬件改造、日常放映技术、影评沙龙、本土影视片定制、亲子影视赏析、视频拍摄和剪辑、主持朗诵和配音培训等方面提供沉浸式指导,以光影铸魂、用光影暖心,丰富的是赭东村的文化内涵,愉悦的是村民的心灵。
从露天电影到数字影院,从站着看到坐着看,从室外到室内,不仅体现的是观影方式的改变,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去赭东村看一场免费的数字电影,是南阳及周边老百姓的业余爱好,也是点亮老百姓乡村夜生活的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