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评论员 蒋小祺
日前,笔者去杭州的文二菜市转了一圈,发现那里不仅有干净整洁的售卖区,还匹配了一条刻意设计过的小美食街。如果是临近中午去买菜,可以直接找家店加工,3个菜加米饭共需51元。这个价格当然比自己烧要贵,但特别适合想吃现烧饭菜的人。
如果问一个年轻人,多久前去过附近的农贸市场?得到的回答或许是从来没有去过。就像笔者的一个年轻女同事,尽管住在农村,但从来没有去过集镇上的农贸市场,因为家里负责饭菜的是妈妈。还有一个外地来萧山工作的年轻女孩,租住在小区里,日常伙食不是外卖就是单位食堂打包,偶尔自己做饭也是选盒马或叮咚买菜,因为一个人吃不了太多菜,也不需要大量采购。
虽然老话说“民以食为天”,但眼下的现实就是逛农贸市场的人在急剧下降。
比如笔者住在义桥镇一个小区,旁边刚好有一个临时的市场,每天只开早上一段时间,大约过了上午10点就没什么人,下午肯定是关闭了。笔者也是周六去一趟,买两天的菜。市场里最畅销的就是附近村民自己种的当季菜。若是喜欢睡懒觉的人,买菜就只有选择线上平台了。
虽然农贸市场的人流量不如从前,但是买菜的需求依然存在,只不过换了方式。所以,这几年来,城市里的农贸市场都在主动改造,探索转型之路,力图挽回客户。
比如杭州的古荡菜市借鉴民国复古风格进行改造,三楼有餐厅,可以来料加工;东山弄农贸市场设计成市集的样子,小吃店更多一点;松木场农贸市场的特色是原木风和油纸伞,有一家超好吃的葱油拌面店,经常有很多人排队……
虽然各个大规模农贸市场都在积极拥抱年轻一代,但热闹景象还是比不过我们儿时。那时候的市场虽然不算干净,但是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时代在变,想要重回被时代所遗忘的市井浪漫,还是不容易的。在北京,“知名高端”农贸市场三源里菜市场举办过“民以食为天”的书法展,还一度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打卡地。上海徐汇区的乌中市集与Prada联合的重塑城市街道风景项目,也成为年轻人分享社交网络的镜头。实际上,菜市场需要的不是一时流量,而是能成为人们烟火人生的一部分。
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改变,我们在未来或许不得不面对农贸市场从生活里消失的情况。从这几年商业综合体里的餐饮规模可以看出,在外就餐的人群日渐壮大。比如上周日中午时分下了大雨,但依然没有挡住人们的步伐,银隆百货地下停车库的私家车依然满满当当。人们吃的欲望不会消失,但是怎么弄到吃的过程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城区各处原有的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若不重新改造,引入新的功能、空间和人群,恐怕会很难维持客流。未来这些市场可能会经历优胜劣汰,最后可能只保留零星几家,满足小部分客户的需求。
而对于城市设计者来说,也需要深度思考两个问题:是否需要在城市外延板块内设置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是否需要将公共市场的功能拆散,融入到新建小区的底商配置中,鼓励发展小而全的社区净菜铺?
吃的过程在发生改变,农贸市场的变革也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