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7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这份“热血”接力永不停

  ■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在刚刚过去的第22个世界献血者日,一串数据让人颇受鼓舞。

  萧山区献血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萧山全年无偿献血15064人次,累计献血4592升,在全市采供血机构中增长量排名首位,持续保持血液供应“零延误”、安全事故“零发生”的优异成绩。萧山还连续十年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区”称号,连续24年实现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血液目前尚无法像药品一样人工合成,临床需求完全依赖健康人群的自愿捐献。而输血在医疗救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复杂的医疗操作和外科手术需要血液提供支持,危及生命的贫血和出血患者需要及时的输血才能得到有效救治……可以说,临床用血的稳定供应是医疗机构开展各类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前提。

  不同于影视剧中可以随时取用的“万能血袋”,现实中的血液制品保存时效较短:红细胞冷藏保存期仅35天,血小板在20℃至24℃振荡条件下,保存期只有5天。也就是说,医院的血液库存是没办法做到“囤着用”的,而是每天都需要动态更新。

  每一袋血背后,都连接着某个陌生患者的生命线。而在萧山,连续24年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这也意味着,在每一次危重病伤病员抢救过程中,都有充足、安全的血液可供使用。这是一份沉甸甸的“生命礼物”,也是一份社会大众对他人生命的关爱和担当。

  它见证着,24年间,这座城市中,有非常多的市民积极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用自己的热血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这一生命的温暖循环是怎么形成的?

  在萧山的无偿献血人群中,团体献血是保障我区临床用血的“主力军”。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人员和医务人员等团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仅2024年,萧山就组织开展了近80场集体献血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临床用血供应提供了稳定的来源,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市民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

  团体的带动,促使无偿献血成为社会文明的象征,从而形成一种稳定而持续的社会责任意识。

  以“献血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萧山绝非一句空话。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萧山无偿献血服务也迈向智能化,通过迭代升级智慧血液管理系统,为每袋血液赋予云端“身份证”,实现血液从采集、制备、质量管控到临床用血的信息化、智能化闭环管理。引入智能化采血设备,通过精准操作与标准化流程,既保障采血环节的规范性与安全性,又能提升献血者的体验。

  当下,不少城市已将献血记录纳入个人公共信用、健康档案等体系,让献血行为不仅在道德层面受认可,也在制度上获得鼓励与保障。献血不仅是医疗行为,更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健康的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协作。无偿献血则是人与人之间最赤诚的“连接”。你不知道它会流向谁,但你知道,它终将抵达最需要它的地方。未来,愿这份热血的接力永远不停,让更多生命在爱的滋养中绽放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萧山的“麦田CBD”里不只有风景
让这份“热血”接力永不停
为梦想任性一回又有何不可?
农贸市场的变革势在必行
小心“名校捷径”
让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共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