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0日 星期二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淡中知真味,平地见峰峦

  文/徐升

  平素最喜汪曾祺的散文。他的散文,可谓是真正将“淡”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在为《蒲桥集》自拟广告语时,汪曾祺曾谈到过自己的创作理念:“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因而所写愈是寻常,愈能体现他炉火纯青的文学功底。他写故乡的风土人情,写生活中平凡的一日三餐,写花鸟虫鱼、瓜果草木,落笔处无不流淌着一派静水流深的天然情致,既浅白如话,亦不失典雅洗练。

  虽然他在写散文时的遣词造句皆平淡如水,然而细品之下,你便能察觉到其中蕴含着一缕辞微旨远的诗意。正如《红楼梦》中香菱评王维之诗“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汪曾祺的散文也颇有“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意趣,读来如遇好茶回甘,滋味绵长,悠然不绝。

  读散文《端午的鸭蛋》,你会惊叹他在寥寥数语间竟将故乡高邮的家常小食咸鸭蛋刻画得如此诱人:“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仅此一句,咸鸭蛋黄的饱满、莹润与丰腴立刻跃然纸上。用拟声字“吱”来描写筷子戳破咸蛋后脂油四溢的情形,乍看之下有“无理”之嫌,毕竟这一轻微动作,想来应该是静默无声的。“吱”多用于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用在此处不仅赋予了咸蛋鲜活生动的生命力,更将红油从破口涌出时的急促与它本身的富足刻画得淋漓尽致。圆钝的筷子头轻松就能扎透鸭蛋,又从侧面强调了其质地的细腻柔软。仔细咂摸,才觉出此一字之妙,更无旁字可替代。

  读《夏天》一文时,夏日午后熟悉的闷热袭来,明晃晃的炽热阳光里飘着微尘,沿书脊缓缓爬升。猝不及防的,棱角分明的宋体字里仿佛闪过一道雪亮刀光,清香伴随脆响迎面扑来,水淋淋的凉意从人眼中漫至心底。“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汪曾祺借节奏铿锵的四字短句,轻松打破了感官之间的界限。虽未进行直接描写,但被井水湃凉的那一牙西瓜形象却清晰地浮现在读者脑海里——墨玉般暗绿,象牙似的白,熟透的红玛瑙,迸出几点乌黑里泛着琥珀黄的玳瑁,层次分明,琳琅满目。汪曾祺的文字将空间留白的艺术感发挥到极致,他笔下简短而精准的短句恰似一道道飘逸凝练的写意线条,挥洒自如,随心而发,勾勒出大道至简的美学意境,尤为引人入胜。

  旧式书香世家的出身让汪曾祺在幼时就深受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在他的散文中,看似信手拈来的短句,往往承袭着古代诗词华章的灵性。翻开《葡萄月令》,看他如何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宕开一笔,以闲话家常的轻松口吻渲染出五月中下旬时果园里的葱茏景象。提及梨花,他说“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以四两拨千斤的精妙笔法埋下不露痕迹的暗喻,延续了晏殊词中“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清新流丽。读至此处,我们仿佛能亲身感知到那一阵裹着草木清香气息的暖风拂面而来,看着它卷起梨花近乎半透明的洁白花瓣,轻柔地摇动着葡萄藤打着卷儿的嫩绿须叶。汪曾祺笔下的字里行间,俯拾皆是治愈人心的蓬勃生机。

  当下,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如潮水奔涌,而汪曾祺的散文恰似汪洋中的小岛一隅,以返璞归真的纯净与温暖,启发着每一个阅读者重新拾起藏在生活不起眼处的惊喜。诗意未必只在远方,人间烟火,市井百态,一饮一啄,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寻常的瞬间,其实都蕴藏着无尽的禅机与哲理,待人发现,耐人寻味。唯有热爱生活,方能真正涤荡心田的蒙尘,从滚滚红尘中觅得自愈自洽的智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露丝的天性就像带刺的菠萝,缓慢而隐秘地生长着,顽固的骄傲与疑心交织重叠……”~~~
“春天,风乱吹,花乱开,又朴素又美丽。还有桃花、梨花、李花……一夜雨疏风骤,花瓣落了一地,寂寂的粉与白,有着惊天动地的美。”~~~
“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新媒+
   第07版:公益
   第08版:文化 悦读
信念与生活,隔着一条缝的距离
好日子是用来慢慢度过的
淡中知真味,平地见峰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