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国芬
嘉兴作家简儿寄来她的新书《宋词里的日常之美》,白色的封底封面清新素净,一枝斜逸而出的梅花枝条上,停着一只仿佛宋画里走出来的灰色的鸟,这份雅致,一看就让人心生欢喜。
简儿的文字,跟她的名字一样,安静、干净,充满了闲淡之味。在她的文字里,没有大事、要事、紧急的事,现代人的焦躁和忙乱之气便随之消失。
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即便你身陷各种喧嚣紧迫,只要打开她的书,一篇篇读下去,世界立刻就清静了。
她说,写作《宋词里的日常之美》这本集子是在一个春天,自己被窗外的一枝花影与一阵鸟鸣吸引住了,于是坐在窗子底下的书桌前开始书写,这是一段很“安静、闲散、自在、淡泊”的日子,也是一段美好的书写时光。
简儿以春夏秋冬四时为轴,书写和记录日常生活、节气礼俗、风物蔬食以及光阴岁时之美。十四首宋词穿插在文章中,又将十几幅古画搭配其间,古今交融,让读者犹如走进了一千年前的风雅里,读来甚是美好和愉悦。
“风弄一枝花影。”感性的作者被曹组的这句词拨动心弦,展开了一场关于春日花事的浪漫追寻。在《春天的花与鸟》这一辑里,她这样写:
“春天,风乱吹,花乱开,又朴素又美丽。还有桃花、梨花、李花……一夜雨疏风骤,花瓣落了一地,寂寂的粉与白,有着惊天动地的美。”
“我在小区园子里的一株垂丝海棠底下伫立良久。风吹浮世,只觉那幽香,是那么亘古、悠远,轻轻地钻进鼻子,又漫过五脏六腑,令人心中一片安宁。”
不仅仅写浪漫花事,也写人间烟火。
《乡下日月长》一辑里,在苏轼《阮郎归·初夏》的引入下,简儿把儿时夏天悠缓又遥远的乡下生活徐徐写来——故乡的油菜花田,立夏的豆瓣饭,母亲腌的咸鸭蛋,祖母做的甜酒酿……无不令人感到滋味无穷,仿佛童年时光再现。尤其《回乡记》这一篇里,她写某一天回乡下探望父母时的邻里亲情,其实无非是一些家长里短寻常琐事,但在她淡淡的笔调下,读来却令人温暖动容。
《月是故乡明》一辑写秋天的味道——
“立秋已过,气温仍居高不下,然而万物有了慵懒与倦意。园子里墨绿的叶子,微微蜷曲发黄,仿佛听到了秋声,不再肆意生长、繁茂蓊郁。”
《亘古的冬天》写冬之物语——
“到了冬天,草木凋零,大地一片荒芜,那些挂在枝上赤橙黄绿、颜色好看的果子纷纷落了,只有甘蔗、荸荠这些模样丑一些的水果,为我们提供甜蜜的慰藉。”
全书分四辑,春夏秋冬皆在里面,四时风物和寻常生活在简儿的笔下悠悠走来,鲜活而真实。读着读着,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我们每天在过的再平淡不过的日子吗,怎么在作者的文字里,变得如此不寻常?
诚然,作者也有俗世里的烦心事,譬如上班的忙累,新房子装修的烦琐,父母衰老生病的忧虑。然而这些事在她笔下呈现出的,却是学生的可爱,设计师的热情贴心,陪父母看病的温情瞬间。只有心底美好的人,才会满眼都是好的人好的事吧。读简儿的文字你会发觉,原来自己活得如此潦草啊。
你会专门去买来材料,细心地在厨房里安静做一碗甜酒酿吗?像作者一样,不厌繁琐。你留意过夏天的第一声蝉鸣什么时候开始的,秋天的第一缕桂花香又是在哪里闻到的呢?与其说是因为生活忙碌无暇去做,不如说是你的心已经被生活裹挟着麻木了。其实,哪有那么多事需要忙碌呢?无非是用忙碌掩盖内心的不定罢了。
蒋勋说,忙,就是心亡。现代人每天奔波忙碌,心却是空的,而像宋时的古人,他们会因为昨夜的一场骤雨而担心海棠花落,看似闲云野鹤,内心却依然充盈,就像简儿文字里的小日子。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简儿一直将写作当成一种滋养生命的倾诉,在她眼里,哪怕是再寻常的事情和景物,都是这个世界美好的呈现。她无时无刻都在感受着,记录着,人生因此而变得更加充实、丰盈。
前段时间看南方周末跟作家胡竹峰的直播访谈,胡老师说:写散文一定要在松弛闲适的状态下。我觉得简儿的文字就是这样,云淡风轻,松弛到令人身心愉悦,仿佛世界慢下来了,时间停缓了。
难道生活不应该就是这样的吗?闲淡才是生活的真意。简儿说,瓦屋纸窗之下,喝一壶茶,读一本书,看一场花,不必着急呢,好日子是用来慢慢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