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王俞楠
近日,“杭州一名女子因工作受挫花780元抱树放松”的消息上了热搜。
让很多网友热议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抱树真的有用吗?二是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抱树?
其实,该女子花钱参加的是一种名叫“森林疗养”的活动,活动时长在三小时左右。“环抱古树”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似乎确实有效,女子接受采访时称,用双手环抱树干、弯腰用头顶住树身,静默数分钟后,工作上的焦虑好像突然消失了。
抱树能缓解焦虑,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有研究发现,人在抱树时,手掌与树木表皮粗糙纹路的接触,会促进催产素的释放,让人心情舒畅。从中医理论看,树木的木气与人体肝脏同属五行之木,接触树木可调和气血、疏解肝郁。
而对于“为啥要花钱抱树”,除了网上说的“收费项目有一种‘心理安慰剂效应’的作用,令人更加认真地体验,增强了消费者对抱树减压的信心”外,笔者认为,如果本人感觉有效且值得,其实不用介意这件事情的“性价比”。
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显示,许多年轻人愿意为“治愈自己”(缓解压力)付费。该调查的20个90后年轻人样本中,有3个人每月花500元去猫咖,理由是猫不会催工作进度;有5个人报了颂钵疗愈课,理由是敲击颂钵的声音会让人放松下来;有7个人买过解压捏捏乐、智能语音玩偶,甚至还有1个人花2000元买了个会呼吸的电子宠物。
这些看似小众的消费行为,本质上与打游戏、看电影、旅游类似,都是人们对抗压力的“心理调节密码”,让自己暂时忘记烦恼。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不必苛责其“是否合理”“有无性价比”“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毕竟一时的放松也是解脱,况且他们很可能会从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光。
据报道,尝试过“森林疗愈”后,该女子至今还保持着每月一次的森林“充电”频率,她说:“森林里不仅有树,还有阳光、风和溪水,让我能更好地对抗压力。”生活本就没有统一的“解题公式”,“抱树”既然有效,那又有何不可呢。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熟,是能接受生活中的遗憾,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懂得治愈自己。而能选一种自己喜欢来治愈自己的方式,就是值得的。
但仍要提醒的是,作为一项新兴服务,心理疗愈行业本身还有不成熟的地方。有的机构颁发的证书并无官方认可,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疗愈方式可能还会涉及灰色地带,难以界定是否合法和科学。对此,大家在选择的时候还是要“擦亮眼睛”,不能盲目相信商家宣传。心理咨询师建议,可以把疗愈作为保养,但不能把它作为治疗的途径。如果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话,还是要及时通过心理咨询或医疗干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