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哲君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一股新的潮流正汹涌来袭,年轻人对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产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情绪价值消费”逐渐成为消费领域的高频词汇。从海马体写真定格专属瞬间,到Jellycat毛绒玩具化身“情绪搭子”,再到泡泡玛特LABUBU潮玩引发排队抢购热潮,这些现象背后,是年轻人消费观念从“实用优先”向“情感满足”的深刻变革,也是快节奏社会下精神需求的集中外显。但在这股热潮之中,关于“为小玩偶花高价是否值得”“影像消费是否真能带来持久情绪慰藉”的质疑与思考,同样值得关注。
玩具市场的“情绪价值”风暴
曾经被认为是儿童专属的玩具市场,如今正因为年轻人的涌入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Jellycat为代表的毛绒玩具品牌,已然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个1999年创立于英国的品牌,最初定位为婴幼儿安抚玩具,选用高密度聚酯纤维并进行脱敏处理,材质亲肤。2024年3月,Jellycat官宣乒乓球运动员樊振东为品牌快乐大使,进一步提升其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经典款式巴塞罗熊、邦尼兔等备受青睐,线上小红书话题#Jellycat#总浏览量超15亿,参与人数达60余万,2023年“双十一”更荣登毛绒布艺品类销售额榜首,力压迪士尼。
整个毛绒玩具市场同样火爆,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玩具重点品类整体销量同比增长9.3%,毛绒玩具销售额同比增幅位列前三,达9.2%。“00后”是主要消费群体,占比43%,“90后”紧随其后占36%。广东元启智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王凌认为,消费降级下,人们更愿通过买玩具这类小消费获取快乐,对情绪价值的追求愈发凸显。
潮玩市场热闹非凡,《中国潮玩与动漫产业发展报告(2024)》预计,到2026年中国潮玩产业总价值将达1101亿元,长三角是关键驱动力。上海南京东路的泡泡玛特全球旗舰店人气鼎盛,成潮玩爱好者打卡地标,今年暑期不少外籍游客专程前来,核心是为抢购热门潮玩LABUBU。LABUBU凭借软萌外形与IP故事感,成年轻人“心头好”,其限定款溢价常超原价数倍,仍有人甘愿排队数小时或高价收二手,这种为小玩偶高额买单的行为,恰是年轻人借潮玩释放压力、追求情感共鸣的写照。
影像中的情绪寄托
在玩具市场因情绪价值而沸腾的同时,海马体照相馆也在年轻人的消费选择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海马体以其标准化、精致化的摄影服务,为年轻人提供了记录自我、表达情绪的平台。从化妆、服装搭配到拍摄引导,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让年轻人能化身各种角色,展现多元自我。一套写真价格几百到数千元,却阻挡不了年轻人的热情,社交平台上,海马体写真分享屡见不鲜,“海马体毕业照”等话题常登热搜,它定格的是瞬间,承载的是情绪与个性展示的渴望。与之相似,天真蓝照相馆也深受年轻人喜爱,其简约自然的影像风格,助力年轻人在求职等关键场景展现自信形象,毕业季时部分门店证件照预约量环比能超50%,年轻人愿意为这样一张“门面照”支付200—500元。
而玩偶手办定制领域,同样紧扣年轻人的情绪价值需求。当下,线上线下不少商家都推出依照消费者或亲友形象定制3D玩偶手办摆件的服务。消费者只需上传一张满意照片,商家借助先进3D建模技术,就能将人物精准复刻。面部五官、发型纹理、服饰褶皱与配饰细节都高度还原,还能提供上色与多元材质选择。线下定制店里,年轻人或是为恋人定制专属陪伴,或是为孩子留存成长瞬间,一个个手办承载着深厚情感。在社交平台,定制手办成为彰显个性、记录生活的新宠,不过也存在工艺、价格与隐私等问题。新兴自拍馆与线上AI写真服务,也在丰富着年轻人获取情绪价值的途径。
从实用到情绪满足的消费观念转变
年轻人对玩具、海马体写真等能够带来情绪价值产品的热衷,反映出其消费观念从单纯追求实用向注重情绪满足的深刻转变。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他们渴望通过消费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与满足。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在高压社会环境下,年轻人通过购买这些带有情感属性的产品,来实现自我疗愈。就如同成年人“儿童化”趋势,通过拥抱曾经属于童年的玩具,短暂摘下社会面具,触碰真实的自我。在深圳工作的设计师嘉豪,是潮玩盲盒的重度爱好者,每月在这方面花费数千元。他表示:“开盲盒的过程充满惊喜与期待,抽到心仪款式时的喜悦难以言表。而且通过收集盲盒,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这种悦己消费,是年轻人自我主体意识觉醒的表现,他们通过购买小众、独特的商品,来定义和提升自我,在消费中实现文化认同、社交需求与精致生活的追求。
同时,经济发展使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追求从“能吃饱”迈向“要美好”,为情感价值付费成为可能。精准的广告宣传也推波助澜,营造出理想生活场景,让年轻人在消费中获得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消费的双面性
然而,在这股情绪价值消费热潮背后,质疑与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忽视。脱口秀演员毛豆曾吐槽,去海马体拍摄写真,过程繁琐、成片效果不明所以,未获得预期情绪价值;对于Jellycat毛绒玩具、泡泡玛特LABUBU潮玩的高价,更有人难以理解——为一个巴掌大的玩偶排队数小时,甚至高价收二手,被认为是“为虚无的快乐买单”。
当成年人“儿童化”消费演变为消费主义狂欢,或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便会走向负面。商家借LABUBU限定款搞饥饿营销,利用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制造稀缺感,若消费者盲目跟风,为抢潮玩节衣缩食、甚至借贷,不仅无法疗愈心理,还会陷入财务困境与精神内耗,有媒体调查显示,此类过度消费的年轻人中,超三成焦虑感因债务加剧。
这表明,情绪价值消费需建立在理性之上。年轻人应正视责任,合理规划消费,避免被营销裹挟,让消费真正服务于生活品质,而非欲望深渊。情绪价值消费热潮是年轻人精神需求的外显,但消费者、商家与社会舆论都需保持理性,方能让其健康发展,带来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