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广荣
“教师”这个词语,我们并不陌生,有些人甚至天天与教师打交道。我国历史悠久,不同时期对教师的称呼不同,有些称呼非常有趣。现采撷几种,与大家分享。
最简单者把教师称作“师”。此乃对教师的尊称。从先秦至今,一直沿用。古人用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几个字并向其致敬,可见那时候教师的地位很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吕氏春秋》曰:“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由此可见,“师”字的文化内涵何其丰富!
古人很多时候叫教师为“老师”。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春秋战国时人们把辈分尊而又有学问的人称之为老师。后来“老师”指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懂得做人道理者。金代诗人元好问在《示侄孙伯安》中写道:“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久而久之,“老师”这一称谓便被沿用至今。
宋代和元代教师专指教授歌曲、戏剧、武书的艺人。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云:“古曲谱多有异同,至一腔有两三字多少者,或句法长短不等者,盖被教师改换。”
古人把教师尊称为“西席”,乃最有趣的称谓。《礼记·曲礼上》:“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 古人座位,尊者坐西边,主客相见,主人安排客人坐在西边,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因为给教师安排的座位是坐西向东,所以把教师尊称为“西席”。清代梁章钜在《称谓录》中写道:“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汉明帝刘庄视教师为上宾,可见其对教师的尊重。汉明帝刘庄还是太子的时候,桓荣做他的教师,后来他继位当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汉明帝刘庄经常去太常府,他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一样聆听桓荣的教诲。汉明帝刘庄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集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汉明帝刘庄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桓荣,汉明帝刘庄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示对教师的尊敬。进门后,往往拉住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很久才离去。当朝天子对桓荣如此,因此“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汉明帝刘庄还亲自为其送葬……柳宗元写的《重赠刘连州》一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西宾”即“西席”,教师也。《红楼梦》写盐政准备聘教师,云:“知他正要请一西席,教训女儿。”清代的钮琇在《觚賸续编·琵琶》说:“帐中人疑其奸细,困缚入帐,识为金星西席,乃释而询其故。”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启功先生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的校训。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乃学生的表率。因此,在古代“师范”便成了教师的别称。《西游记》第七十七回写道:“保护唐僧,拜为师范。”
古人也把教师称为“先生”。先生是先秦时对教师的尊称。《孟子·告之》中云:“先生将何之?”注曰:“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管子·弟子职》写道:“先生既息,各就其友。”之后世人亦称私塾教师为先生。《韩诗外传》中有这样的句子:“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
“世儒”也是古人对教师的称呼。因为儒家文化是我国古代的正统文化,所以教师又被称作“世儒”。王充在《论衡》说:“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世儒”乃教师的尊称。
古人也把教书先生尊称为“教授”。《水浒传》十五回写道:“出来见了是吴用,慌忙应诺道:‘教授何来?甚风吹得到此’。”
“门客”是古人对私塾教师的称谓。元代的《赵氏孤儿》第三折云:“不如只在我家中做个门客,抬举你那孩儿成人长大,在你跟前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