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文/摄 记者 童宇倩 章泽斌)脚踩莲花,身披鳞甲,一只面露喜庆、动作灵动的面塑舞狮映入眼帘。这只高约1.2米、重逾百斤的舞狮,是面塑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甘海水每天花费14小时、历时半个月精心捏制的迎国庆作品。
“‘9·3’大阅兵让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作为手艺人,也想为祖国献上一份礼物。刚好国庆节将至,醒狮本身就是喜庆的吉祥物,我就想到结合醒狮文化,创作一款面塑舞狮来献礼。”甘海水一边解释,一边小心翼翼地对舞狮作最后的“修容”。
这只舞狮以蓝、白色为主,点缀红、黄、粉、棕等色彩,让人眼前一亮。甘海水介绍,传统醒狮多为红黄为主,蓝白配色比较少见,他大胆创新,把蓝白作为主要颜色融入其中,既传递节日的喜庆,也展现新意。
造型上,他更是别出心裁。舞狮身披80片鳞甲,每片鳞甲上都塑有一朵牡丹花。“因为在‘9·3’大阅兵时,我看到庆典鸣放80响礼炮,就想到用‘80’象征祖国的繁荣昌盛。”细看之下,舞狮嘴里含着一颗黄珠,颈间佩戴一个如意锁,腹部点缀祥云图案,与牡丹花鳞甲共同构成了吉祥美好的意象。
去年国庆,甘海水曾和泥塑大师郑占浩一起创作了大型面塑作品《国潮醒狮》,该醒狮面塑直径2米,总重800多斤,光是面粉就用了500多斤。与之相比,今年的新作虽小,却更考验工艺细节。
舞狮一只爪子踏在莲花上,身姿轻盈,仿佛随时要舞动。这也是甘海水首次尝试创作“有脚”的舞狮。“腿这么细,头又这么重,怎么立得住?”面对记者的疑问,甘海水笑着说:“里面有钢筋做骨架,没有支撑点是站不稳的。”他先搭建好骨架,再塑舞狮的身子、腿和头,最后一片片贴上鳞片。
细节的雕琢尤为耗时。舞狮的每只眼睛由26层面皮叠加而成,完成两只眼睛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胡须需要一根根捏制,再逐一贴上去,工艺繁复;最复杂的是脸部的毛发,要一根根剪出来,既要整齐又要均匀,还必须一次成型,否则时间一长面团脱水干裂,便无法操作,甘海水说,光是剪脸部的毛发,自己就剪了两天。
目前,该作品正在盈丰街道立涛园社区非遗面塑艺术馆展出,市民朋友可前往一睹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