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板凳上的温度 一家小店的七年坚守

  ■文/摄 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孔雨亭

  “我们义桥的东方路罗峰路口,称得上是义桥的‘官巷口’。这里公交站台旁的‘兴隆商店’门口,总摆着一排凳子。老板娘盛杏珍心地善良,常做好事,满满的正能量,这份温暖希望能一直传递下去。”近日,义桥镇的一位退休教师汤松法的一则爆料,讲述的是一段延续七年的暖心故事。

  七载板凳暖人心

  清晨的阳光刚掠过东方路的柏油路面,兴隆商店门口的廊檐下已热闹起来。10张材质不一、造型各异的凳子整齐排列,凳上坐着等车的乘客,多是拎着菜篮、购物袋的老年人。他们轻松闲聊着,目光不时望向公交车驶来的方向。

  “这些凳子摆了好多年喽。刮风下雨、天晴日晒,在这儿等车都不怕。”说起这排凳子,乘客们你一言我一语,夸赞不停。不远处的公交站台上,只有零星几位乘客。“站台里的固定长椅最多坐四五个人,有些公交车间隔时间长,老年人没这些凳子真熬不住。”乘客们说。

  见有凳子脏了,64岁的店主盛杏珍麻利地从柜台后拿出抹布擦拭,干净的凳面在阳光下泛着光。听到乘客们的夸赞,她直起腰笑了笑,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暖意。这家三十几平方米的小店,她守了三十多年。货架上的商品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门口的这排凳子,成了最长久的陪伴。

  时光倒回2019年,东方路拓宽后,“东方路罗峰路口”公交站台就设在兴隆商店门口。通车第一天,盛杏珍看着站台里挤得满满当当的人,发现一个美中不足:“来这儿坐车的大多是老年人,站台里的凳子根本不够坐。”

  她记得有位从云石山里来的九旬老人,因没处坐斜倚在站台铁框上,站得太久浑身冒冷汗,眼看就要撑不住。盛杏珍赶紧从店里搬来凳子让他坐下,看着周围七八十岁的老人都在硬站,她转身把店里能坐的东西全搬了出来,招呼大家进店休息,店里很快被坐得满满当当。

  作为连接周边地区的枢纽,这个公交站台总有不少乘客。盛杏珍索性决定在店门口摆一排凳子,让大家舒舒服服等车。考虑到要适合户外长期摆放、耐用且大小相对整齐,她先翻出家里能用的凳子,不够又去哥哥家“讨”来两张,再挨家挨户敲邻居的门。就这样东拼西凑来8张凳子,高低错落摆在店铺外的玻璃墙边。

  “这样等车的人抬头就能看见,公交车来了也方便起身。”如今说起当年的决定,盛杏珍眼角的皱纹里仍盛着笑意。谁也没想到,这排凳子在七年里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始终干干净净,每天迎接着一拨又一拨乘客,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暖心驿站”。

  点滴行动聚暖流

  凌晨五点半的兴隆商店前,总有块抹布在晨光里翻飞。盛杏珍的“晨课”雷打不动:先拖净店内外地面,再蘸着清水把门口的10张凳子细细擦过,摆得整整齐齐。发现有破损的,就及时更换。夏日汗流浃背,冬日手指冻僵,她从未间断。“乘客能坐得舒服,就值了。”盛杏珍笑着说。

  由于人流量大,垃圾也多,清洁工作量不小,但她总是不厌其烦。有一次,一位老人因大便失禁弄脏了凳子,盛杏珍默默用水冲洗干净。旁人觉得恶心,她却说:“老人也不想这样的。”

  七年来,店门口的这排凳子有的被晒裂,有的被坐坏,盛杏珍就四处“搜罗”替换。周边店主看在眼里,也被打动着纷纷支持。附近口腔诊所的张恩送来凳子:“经常有老年人在这儿等车,店里正好有多余的,也算参与做好事。”还有一位厂长直接捐了10张凳子当备用。“大家常说‘你做好事,我们也搭把手’。”看到善意不断扩大,盛杏珍十分欣慰。

  起初,城管担心凳子影响市容来劝阻。盛杏珍没辩解,只是领着执法人员走到站台边:“您看这些老人,等车多辛苦。我不收一分钱,就是给大家行个方便。”执法人员沉默片刻,最终默许了。

  比起公交站台里的长椅,乘客们更喜欢兴隆商店门口的凳子。冬天挡风夏天挡太阳,店门口的凳子让候车人更耐心。

  善意融于日常里

  “老板娘,东西先放这儿啊!”云峰村的俞炳良把沉甸甸的一袋菜往冰柜边一搁,转身就往超市走。盛杏珍笑着应道:“放着吧,你尽管去。”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兴隆商店上演。

  俞炳良几乎每天来镇上赶集,买完菜总把东西寄存在店里。提起老板娘,这位老人赞不绝口:“第一次来寄存时还挺不好意思,没想到她一口答应了。不管有没有在她店里买东西,她都特别热情,对谁都一样。说她像雷锋,一点不夸张。”

  盛杏珍的善意,不止藏在那排凳子里,更融在日常点滴中。东方路与罗峰路口交汇处是义桥的“活水码头”,兴隆商店因这排凳子成了往来行人的落脚点,有人寄存物品,也有人不小心落下东西。每次发现遗失物,盛杏珍都会主动打听失主,务必物归原主。“积德行善是种福报。”她总这么说。

  有一回,一位乘客在门口落下一包崭新的内裤,整整30条。盛杏珍每天都问等车的人,直到一个多月后,失主急急忙忙找来,她从里屋翻出那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失主又惊又喜:“我还以为早丢了,没想到还在!”还有一次,有人把一叠银行卡和3800多元现金落在门口,等失主找上门,盛杏珍仔细核实后一分不少地归还。这些年,她捡到的房产证、身份证、手机早已数不清,每一次都认真核对失主信息,确保物归原主。

  对于门口的公交线路,盛杏珍也了如指掌:哪个班次间隔久,去不同地方该坐哪班车,她都一清二楚。久而久之,她成了乘客们的“活导航”,遇到问路的,她总是耐心解答。

  做好事,也难免受委屈。有一次,乘客寄存的香蕉忘了拿,眼看着快放坏了,盛杏珍便分给等车的人吃,想着等失主来了就照价买。没想到失主多日后听说此事,不仅来要赔偿款,说话还不太客气。旁人都替她委屈,她却看得开:“说不定人家真缺钱呢。”

  善念相传结真情

  “我妈当年是村里的‘大好人’。”提起母亲,盛杏珍的眼睛亮了。她记得生产队时期,母亲总把没人照看的孩子领回家,甚至有孩子没奶吃,家长也会找她帮忙,村里不少年轻人都管她叫“妈妈”。母亲总爱管“闲事”,哪家有困难都热心搭把手。后来母亲生病,全村人都来看望。

  母亲种下的善意种子,在盛杏珍心里长成了大树。开店三十多年,她始终坚守“顾客至上”,从不斤斤计较。有人问她:“放凳子、管寄存,耽误做生意咋办?”她摆摆手:“老人家出门不易,我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人活着,能做的好事就该多做。”

  七年里,也曾发生过惊心动魄的事。一次,一位老人在店门口的凳子上等车时突发癫痫,当场倒地失去意识。盛杏珍赶紧和旁人一起拨打110、120。“当时确实慌,毕竟在我店门口,万一有事说不清。但想想老人们出门难,要是把凳子撤了,实在不忍心。”周围人劝她别再放凳子免得惹麻烦,可第二天,她照样把凳子擦得锃亮。

  更多时候,盛杏珍收获的是做好事的快乐。“每天都很开心。他们见了我,一口一个‘老板娘’,外人都像自家人一样待我。我一早五点半开门,门外就有人招呼‘老板娘起啦’‘下来啦’,一早听着就舒心。他们买了东西,也常喊我尝尝。其实不在于那点东西,在乎的是这份情分。做好事,真的很有味道。”

  七年下来,盛杏珍和乘客们结下了深厚感情。杭州来的几位老太太加了她微信,总说她人好,成了贴心的老姐妹。还有不少人加了微信、提前打电话,让她在某路公交车上帮忙放些东西——哪怕不是她店里的,她也会特意买来送上车。去别的村子时,遇到歇过脚的乘客,老远就会招呼她:“老板娘,来家里吃饭呀!”……“我对他们好,他们也对我好。”盛杏珍的眼里满是幸福。

  正所谓和气生财,好人好报,善意也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盛杏珍说,这些年店里生意也越来越好,常听到乘客相互念叨:“只要老板娘家有的,就不去别的地方买。”每次听到,她心里都热乎乎的。

  这排摆了七年的凳子,成了东方路上一道亮丽而温暖的风景。“凳子传递着爱心,也传递着义桥‘一包四崇’的渔浦精神。”汤松法说,“‘一包四崇’指的是包容、崇孝、崇义、崇学、崇商,这排凳子正是‘崇义’的体现——义桥人讲义气,助人为乐,崇尚友好。”他感慨,每天把凳子擦干净、把地拖整洁,坚持了七年,实在难能可贵,“这是种正能量,愿‘凳子的善举’能进一步发扬光大!”

  面对大家的称赞,盛杏珍只是朴实地笑笑,语气坚定:“只要还在这里开店,我会一直做下去。”

  在东方路罗峰路口公交站台下车,抬眼便见兴隆商店门口坐满了人,不少人身旁还放着大包小包,与站台里零星的候车人形成鲜明对比。

  这排自发摆开的旧凳如此受欢迎,说到底,是盛杏珍把“方便”二字刻进了日常——见老人站不稳,她从家里搬来凳子;座位不够,便挨家挨户去“讨”来补充;365天,一张张凳子还有凳子前的地面总是干干净净,让人们坐得舒舒服服……

  七年光阴里,她见过凳子被弄脏,默默冲净;遇过老人突发疾病,手忙脚乱呼救;也接过失主的埋怨,却始终把捡到的现金、证件仔细收好。有人说她傻,放着生意不做偏管闲事,她总笑着回应:“做好事,每天都快活。”更何况,好人真的有好报——那些被温暖过的人,总想着“把生意留给好人做”。

  最动人的,是善意泛起的涟漪。周边的店铺送来凳子,热心的厂长捐来备用凳;乘客们把这儿当成“第二个家”,寄存物品、分享点心,甚至加了微信成了老姐妹。这排凳子成了义桥“崇义”精神的具象:你帮我一把,我扶你一程,人情味儿就在一来一往中浓得化不开。

  离开时,凳子上依旧坐满了人。老人们聊着家常,盛杏珍站在店门口笑着应和,阳光落在她眼角的皱纹里,亮闪闪的。忽然懂了,善举从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不过是把别人的难处放在心上,把简单的事做久、做真。

  盛杏珍说,这排凳子还会一直摆下去。它们续写着普通人的善意,也悄悄提醒着:人间最暖的风景,从来都在你我举手投足间。

  记者手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文化 漫谈
   第07版:公益
板凳上的温度 一家小店的七年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