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潮起潮落 萧山人的长歌

  ■文博小学501班 李雨鑫

  当钱塘江的潮水裹挟着泥沙席卷而来,一群衣衫褴褛的筑堤人逆着浪头奔跑。爷爷告诉我,这不是虚构的镜头,而是上世纪60年代萧山围垦的真实缩影。

  前段时间,我们全家人一起观看了电影《潮》。当大银幕上翻滚的钱塘江潮水咆哮着扑向堤岸时,筑堤人肩扛石块逆流而上的画面,让我攥紧了拳头。爷爷喃喃自语地说道:“这潮水,和我们当年见过的,一模一样啊……”

  爷爷是萧山围垦的亲历者。小时候,他常给我讲起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1960年的萧山,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每到汛期,潮水就会卷走庄稼,冲垮房屋。为了填海造田,当时的萧山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潮水中筑起人墙,用血肉之躯抵挡惊涛骇浪。他们用草绳编成“防汛网”,用门板当浮桥,甚至用身体筑成“人堤”抵挡潮水。爷爷说,那时候没有先进的机械,全凭大家的意志力支撑着,“潮退人进,潮进人退,和潮水抢时间,就是和老天爷抢粮食!”

  电影中,最让我佩服的是那群身披红绸带的“女挑夫”。她们用竹筐挑着200斤石块在泥滩上奔跑,汗水混着泥浆从脸颊滑落。而她们也是真实的“沙地女子突击队”,这些奶奶们每天往返百里,创下了“女子挑石过千斤”的纪录。爷爷说,当年很多女队员的脚底都磨出了血泡,但没人喊疼。她们挑走的不是石头,而是未来的希望!

  现在的萧山,早已不是当年的泥滩涂地。姑姑家附近新建的北塘河公园里,绿草如茵,白鹭翩飞,爷爷总爱指着远处的高楼大厦说:“你看,这就是当年那些长辈用双手‘抢’来的土地。”萧山围垦历史陈列馆里,那些泛黄的照片中呈现的竹筐、铁锹、草帽以及女子突击队扛着竹筐英姿飒爽的合影,仿佛都在诉说先辈们用这样简陋的工具创造了“人类对抗自然的奇迹”。

  小时候,外婆家门前只有一条坑洼的泥路,雨天总是一脚泥。如今,宽阔的彩虹大道穿城而过,地铁呼啸着驶向远方。邻居张叔叔带领团队研发了新型环保材料,王阿姨的直播间把萧山萝卜干卖到了全国,还有学校的科技社团,也在尝试用3D打印技术设计抗洪堤坝模型。此外,在“少年河长”活动中,同学们用改良后的竹笼制作生态浮岛,让北塘河的水质变得更加清澈,我想,这是萧山人的奋斗精神正在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我站在亚运场馆“莲花碗”的穹顶下,望着奥体中心的灯光在钱塘江上流淌,我想起爷爷常说的那句话:“潮水有涨落,但萧山人的脊梁永远挺直。”从滩涂到云端,从草绳到芯片,变的是时代的浪潮,不变的是刻在基因里奋斗的密码。当潮水退去,留下的不只是新陆地,还有萧山人永远向前奔跑的勇气!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写在2025年“小明围棋机器人杯”全国围棋定段赛之后
~~~
在热爱中遇见成长~~~
~~~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天下
   第06版:太阳花
   第07版:梦笔桥
   第08版: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棋手”
自然与人性的交响
这份“暑假作业”的打开方式不一样
潮起潮落 萧山人的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