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项亚琼 通讯员 俞幸
基层治理提质与经济发展增效如何协同推进?义桥镇给出创新答案。今年以来,该镇以“党建引领干部队伍建设”和“精准助企服务”为双引擎,探索“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借助“民情双访”“课题攻坚”等机制,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治理与助企一线双向练兵,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引领
锻造基层治理“先锋队”
“把基层治理难题转化为创新课题,以‘课题答辩’检验工作成效!”日前,义桥镇举行星级社工颁授仪式暨课题展演活动。现场,6个课题组围绕基层治理难点,运用数据对比、情景模拟等形式,生动展示社区养老服务优化、矛盾纠纷化解等创新实践成果,充分彰显社工队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以来,义桥镇以“实战化培养”为核心,推出多项干部能力提升计划。组建“90后”机关信息员队伍,为青年干部搭建成长“快车道”;推行“一线练兵”机制,选派干部到信访一线跟班学习,在矛盾化解最前沿锤炼本领。每周二固定开展的“民情双访”下村例会已成为干部培养的重要载体。会上,村社书记通报信访投诉情况,相关负责人深入剖析重点事件,网格员汇报网格隐患,形成“问题收集—协同解决”的闭环工作机制,助力年轻干部在直面群众诉求中积累工作经验。此外,联村考官还会随机抽选农户,现场考验“90后”村干部对村民家庭情况的熟悉程度,从家庭成员构成、收入来源到生活难题,再到带领联村考官精准找到村民家门。这种别开生面的考核方式,倒逼年轻干部主动加密走访频次,与村民促膝长谈、倾听需求。在一次次入户交流中,干部们不仅精准掌握了村情民意,更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信任,真正架起了干群连心桥。
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早在去年9月,义桥镇就启动“青蓝结对”计划,目前19名“90后”年轻干部与业务骨干结成帮扶对子,形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良性成长模式。同步,党建办牵头成立8个课题组,围绕“陌生人社会”矛盾化解、“社区共生体”计划等基层治理难点开展组队研究,推动年轻干部在实践中实现经验传承与思维创新双向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义桥镇建设的人才成长学院即将投入运营,该学院将开设政策宣讲、技能培训、个人成长等课程,着力打造专业化人才培育平台,为基层治理持续注入青春动能。
精准服务
当好企业发展“护航员”
“申报费从7万降到2.5万,不达标还不收费,助企服务太贴心!”杭州卓雅纺织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点赞,成为义桥镇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今年以来,义桥镇借助“民情双访”“课题攻坚”等机制,秉持“三实”原则,组建助企专班,推动“一线练兵”干部深度参与,构建“陪跑+破难+赋能”全链条服务体系。
通过“民情双访”积累的群众沟通经验,以及“课题攻坚”锤炼的政策研究能力,让干部在助企服务中更显专业与温度。年轻助企干部李朝奔便是其中代表。走访中,他凭借敏锐洞察力,发现企业申报“专精特新”时面临第三方服务费用高、质量难保障的问题。随后,李朝奔与科室同事积极研究、联系,依托镇企业服务资源网,协调多家优质第三方单位,经多轮议价,达成“费用不超2.5万元,不成功不收费”的合作方案,直接为企业削减超半数成本。
数据见证服务实效。近一年,义桥镇累计走访企业1536家次,推动30家外迁企业回归,助力永利百合等企业实现产值回归超16.2亿元;梳理解决项目审批、用地用工等问题32个,深度参与20个用地更新项目。在之江燃气有机更新项目中,“90后”年轻干部借助“课题攻坚”形成的破题思路,以及“民情双访”积累的协调能力,牵头攻克绿化率不足等难题,推动项目于5月中旬顺利验收。面对中美关税波动等外部挑战,经实战机制培养的助企陪跑员裴伟国与企业共研市场形势,助力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内外循环协同发展。
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干部培养是关键纽带。义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全域干部培养体系,以更坚实的人才梯队,为基层治理提质、经济发展增效注入持久动能,让干部“先锋队”在治理与发展各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