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童宇倩 陈伟聪 通讯员 陈勇)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据传,这天阳光格外炽烈,适合晾晒物品驱虫防霉。昨日,萧山图书馆举行“声流金石 纸落云烟”2025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展出萧山民间收藏碑帖30余件。
此次萧山民间收藏碑帖展,汇聚了萧山收藏协会会员悉心守护的珍贵藏品。其中,清代原拓号称“江南第一碑”的元代赵孟頫书《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碑文跌宕遒丽,是重要的地方史料文献。首次亮相的清代浙江巡抚、金石学家阮元为萧山汪辉祖所书《双节堂赠言墨迹》刻石,展现了乾嘉时期的文化风采。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块清刻《双节堂赠言墨迹》石碑保存完整,碑文为“双节堂赠言墨迹”七个隶书大字,为阮元应汪辉祖所请题赠。
“这块石碑是我20多年前从绍兴民间收藏回来的,像这样的石碑汪辉祖当年共刻有62块,这是第一块,由阮元所写。”萧山收藏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申屠勇剑介绍道。
据了解,汪辉祖(1731-1807)是清乾嘉时一代名幕,萧山瓜沥大义村人,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曾任湖南宁远知县。
“汪辉祖幼年丧父,由嫡母和生母靠织布、糊银锭等劳作供养其读书成才,所以他从小就对二母心怀感激。汪辉祖考中进士后,就请求乾隆皇帝表彰二母守节把他抚养成才。乾隆钦旌双节,敕建‘双节牌坊’。”申屠勇剑娓娓道来,“汪辉祖遍请海内名家为两位母亲赞颂写诗,刻成了62块石碑,就是《双节堂赠言墨迹》。”
那么,这些石碑为何散落民间?据介绍,这62块石碑一开始被镶嵌在汪辉祖当时的住宅——位于城厢汪家弄太平弄社区的撰美楼中。之后楼房倒塌,石碑几经迁移,曾被安置于西兴运河边的凉亭、瓜沥镇大义村祠堂。后祠堂改作小学,部分石碑遭损毁或流散民间。申屠勇剑还收集了其他几块石碑,均有破损,只有阮元写的这块保存最为完整。
展览中的另一件“重量级”藏品——清代原拓《萧山县学重建大成殿记》,原碑现立于湘师实验小学内,即原萧山孔庙旧址。此碑历经700余年风雨,一度短暂搬迁至杭州碑林,后又运回原址陈列,迄今巍然屹立,堪称江南第一赵碑。赵字因清代乾隆帝极为推崇,故其拓本字帖流传甚广。此拓本为清代萧山旧家所传,拓印精良,书法风格典雅,属于难得的精品。
“希望通过本次活动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与民间石刻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特别是与萧山有关的本土石碑、拓本,大家要注意保存好。”萧山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7月6日,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萧山图书馆四楼地方文献典藏阅览区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