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何可人 通讯员 章泳丽)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下,青年群体面临邻里关系疏离的情感困境。近日,义桥镇渔浦社区创新推出“YI起拼课”公益课堂,将兴趣爱好与社区社交有机融合,为构建熟人社区注入新活力。
渔浦社区精准定位青年需求,定制专属“兴趣图谱”,秉持“零基础友好”理念,打造多元课程矩阵。既有爵士舞等释放职场压力、塑造体态的潮流课程,也有古筝、空灵鼓、国画等浸润传统文化的人文体验项目。这些课程打破专业门槛,成为青年低成本探索兴趣的理想选择。
此外,社区创新“拼团社交”模式,重构邻里情感联结。“拼团均摊”的规则充分激发青年社交热情,通过“人数越多、单价越低”的机制,推动青年主动组队、邀约邻里共同参与。正如首期古筝课学员胡女士所说:“原本只是想送孩子上学后学门乐器放松一下,没想到通过拼课认识了孩子同学的妈妈,现在我们不仅是琴友,还一起组队参加了社区爵士舞课程。”“YI起拼课”成为打破都市“邻避效应”的有效方式。
与此同时,渔浦社区通过优化社区空间利用,打造“第三成长空间”,如二楼会议室变身为艺术殿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型为民乐基地。所有课程均在居民步行10分钟生活圈内,满足青年“碎片化学习”需求,让社区成为继职场、家庭之外的重要成长空间。
渔浦社区以“心渔共”党建品牌为引领,持续深化“YI起拼课”项目。这些公益课程不仅满足了青年多元兴趣需求,更为社区社交网络拓展提供新支点。渔浦社区党总支书记韩琼斐表示,随着“拼课”逐渐成为青年的生活习惯,兴趣社群也将向自治化方向发展,推动青年与社区从“单向服务”迈向“双向共建”。未来,社区将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吸引更多青年参与,提高社区凝聚力,提升青年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