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颖华
日前,我区城厢街道、闻堰街道和北干街道先后成立融合教育中心,助力我区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至此,全区镇街融合教育中心数量增至20个,顺利完成年度创建目标。
为了让特殊孩子能够在家门口上好学,萧山从2019年4月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融合教育工作,并按照“成熟一批,建设一批”的原则稳步推进镇街融合教育中心的建设。
成立融合教育中心的镇街,以区域内一所拥有杭州市示范性资源教室的学校作为牵头单位,利用该学校的资源、平台、团队,与教育指导中心配合,成立融合教育领导小组和研修组,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常态化开展融合教育教研活动。今年新增的3个镇街融合教育中心也是如此。
城厢街道把融合教育中心设立在杭州市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试点学校湘湖小学。他们把融合教育中心定义为融合部落,依托湘湖文化底蕴和专业教师资源,为特需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潜能开发课程。融合教育中心成立后,湘湖小学的资源教室课程和个别化作业、个别化评价、家长助教等做法经验将会在整个城厢区域更好地辐射推广。
闻堰街道融合教育中心设立在闻堰小学。该校校门口有一栋名叫“汇慧融合中心”的小木屋,里面有9个功能教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汇慧融合中心”把校外医院、康复机构链接到校内,探索“康教医”相结合的模式,为特殊孩子提供心理辅导、艺术疗愈和感统训练等服务,让他们获得文化知识、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的进步。在“成长伙伴计划”中,“汇慧融合中心”的辅导课程,成功帮助多名自闭症儿童融入班级活动。这种“专业团队+学校+家长志愿者”的三维模式,已成为闻堰街道的标杆实践。
湖滨小学是北干街道融合教育中心的示范学校。前年,学校创建了杭州市示范性资源教室。去年,为增加团队力量,学校新招了一位特殊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作为资源教室的运作人,专门负责融合教育的开展。他们为特需学生量身定制生活技能、社交适应、学习补救等多元化潜能开发课程,让每个小朋友都有机会参与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展现了“全纳、协作、成长”的融合教育理念。
“让每个镇街成熟的学校来带动其他学校的融合教育,让更多老师加入到融合教育的行列里来,通过各种教研和活动,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带回自己的学校,为特需孩子搭建个性化成长阶梯,构建更具包容性与支持力的成长生态。”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特殊教育教研员邵立锋介绍,“以学校带动区域,以教研带动老师,以老师服务学生”是融合教育的总体价值。
随着我区各镇街融合教育中心的建立,一张覆盖全区的融合教育普惠支持网络正在不断形成。不同阶段的学校和老师,通过滚动式教研、项目式教研、巡回式教研,进入到融合教育的状态。全区学校的融合教育活动每周都呈现出蓬勃态势,最多的一个星期有100多个学校在参与融合教育活动。
2024年,萧山的融合教育率已经达到72.83%,远远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萧山也成功争创了浙江省首批融合教育培育示范区。在区域引领、镇街联动、学校协调的融合教育架构下,萧山的融合教育已经实现了对特殊孩子的关注“一个都不落”,并较好地解决了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