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2日 星期四       旧版入口 |  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区级文化特派员俞红刚:“江湖讲堂”让乡土记忆苏醒

  ■记者 黄婷 通讯员 许灵翀 吴翊铭

  在老虎洞山脚的老虎洞村,一处由江河山川环抱的古村落里,文化特派员俞红刚带来的“江湖讲堂”正悄然改变着村庄村民的日常生活。好似武侠小说那般,俞红刚的“江湖令”下,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雅士如同群侠赴会,各展绝学技艺,为老虎洞村民们带去一场文化饕餮盛宴。

  这处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传说闻名的村庄,如今在文化赋能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地理符号到文化密码

  俞红刚的“江湖讲堂”,得名于老虎洞村的独特区位—东临湘湖、西望钱塘、内河穿村,江河湖三重水系在此交汇。这种地理特质不仅赋予村庄“江湖”的意象,更成为俞红刚文化活动设计的天然灵感库。

  “初到老虎洞村,我就觉得这个村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就在湘湖和钱塘江的边上,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像跨湖桥遗址、印纹陶制陶厂,还有越王勾践等等,如何把这些文化遗产与村庄文化结合起来,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俞红刚回忆道。

  于是,第一堂非遗文化课堂——“印纹陶非遗技艺”分享学习会应运而生。“江湖讲堂”请来了萧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印纹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倪柏钦先生,从跨湖桥遗址讲起,把印纹陶在萧山的发展历史和印纹陶烧制技艺的传承挖掘经历向村民们分享,并亲自指导他们制作印纹陶器具,让村民们在制作陶片时感受到“一片陶片承载万年文明”的厚重。

  这种“地理—文化”的转译策略,使活动从单纯的技艺传授升华为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

  于是,俞红刚将目光放置更为长远。他计划开发的“江湖研学路线”,串联起大爿山碉堡群、老虎洞山等红色资源,这种 “行走的课堂” 模式,让村民在丈量土地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家乡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

  通过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这是俞红刚认定的作为文化特派员应有的使命担当。“打造一个‘江湖讲堂’和一条研学线路,是我在两年文化特派员任期中着重努力的方向。我想要把‘江湖讲堂’作为载体留下来,让它也能成为老虎洞村的一个地理符号、一个文化载体。”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创

  俞红刚深谙“文化种下去”的关键在于激活村民主体性。在前期走访中,俞红刚发现,老虎洞村的老百姓们在茶余饭后的活动较少。

  于是,他首创“需求+资源”双清单工作法:通过走访绘制村民文化需求图谱,同时梳理村庄非遗、历史、民俗等资源清单,最终形成了“老年康养+非遗传承+亲子互动”的课程矩阵。这种精准滴灌式设计,使每月两次的活动场场爆满。

  “通过首次印纹陶非遗文化活动,我发现村民对非遗手工非常感兴趣。也有不少村民会和我说以后要多多办一些。”

  于是,第二期非遗活动“一丝一竹承千年风韵,一编一织绘非遗新篇”主题亲子活动顺利开展,小朋友们在老师和家长的辅助下完成了“竹编风铃”的制作,并将作品悬挂于村道形成“风铃长廊”,使个人创作转化为公共艺术。而在前不久的端午节假期,“江湖课堂”组织村民在了解端午历史故事的同时,制作艾草香囊。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个月安排两堂课或两次活动,一年下来总课程不少于20次。在俞红刚看来,文化进乡村,主打一个让老百姓心情愉悦。“我们面对的受众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或许没有渊博的知识,也没有高大上的追求,他们都是很朴实的,就想开开心心,所以不管是活动设置,还是课程设置,要契合他们的需求。”而这种“参与—创造—共享”的路径,让村民从文化消费者转变为传播者,形成“人人都是文化主体”的生动局面。

  “我希望两年任期结束后,老虎洞村的村民们可以有更多的文化活动,让乡土记忆在新时代重新苏醒,让文化自信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俞红刚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时政新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深读
   第04版:综合
   第05版:萧友圈
   第06版:天下
   第07版:专题
   第08版:文化 漫谈
我区试点投用12套新型应急储能路灯
我区召开数字政府2.0建设工作例会
区总工会开展 “我在工会驿站当站长”实践活动
萧山“点草成金”!室温4小时秸秆变石墨烯
2025年“金溢杯”启动报名
杭齿集团发力高端船舶动力集成市场
筑牢防汛“安全网”
区级文化特派员俞红刚:“江湖讲堂”让乡土记忆苏醒